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消费升级背景下即时零售的创新、竞争与治理”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紧扣《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背景及“内卷式竞争”治理议题,汇聚来自经济学、法学、公共管理等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即时零售行业的发展现状、竞争逻辑与治理路径展开深入探讨。
专家观点:治理需分类施策,注重行为后果
中国人民大学亚太法学研究院副院长孟雁北教授指出,即时零售行业的竞争不仅影响微观市场结构,也对宏观经济形势产生深远影响。她强调,法律治理应聚焦负面效应,区分不同细分市场的影响机制,明确治理对象与行为后果,从而选择更具针对性的治理工具。

行业观察:即时零售是多重因素驱动下的创新成果
山东大学数字经济与平台竞争研究中心主任曲创教授认为,即时零售是技术成熟、市场潜力与消费习惯共同推动的创新成果。在宏观经济压力下,企业通过即时零售拓展业务边界,平台间的跨界竞争也进一步提升了市场活力。
曲创指出,平台间的竞争打破了传统市场壁垒,有助于提升行业整体效率。但他也提醒,需警惕补贴资源向头部商家倾斜、平台强制商家参与等问题。治理“内卷”应聚焦“被迫参与”和“商品质量下降”等关键问题,通过优化补贴方向、平衡堂食与外卖关系等方式,实现平台、商家、消费者与骑手的多方共赢。

深度研讨:创新与治理并重,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本次研讨会围绕即时零售的创新、竞争与治理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会专家普遍认为,即时零售作为技术迭代与消费需求共振催生的新型业态,已突破传统零售的时空限制,通过服务半径拓展、算法优化等手段,显著提升行业效率,展现出强大的创新活力与发展潜力。
针对“内卷式竞争”的热议,专家们呼吁避免简单化、标签化解读,主张回归法律与经济学本质。既要关注“被迫参与补贴”“商品质量下降”“成本转嫁”等具体问题,也要厘清正当价格竞争与破坏性竞争的边界,防止将正常市场创新误判为“内卷”。
在治理路径方面,专家建议依托现有法律框架,对“低于成本倾销”“强制商家压价”等具体行为进行精准规制,而非对价格竞争“一刀切”限制。同时,应通过优化补贴政策、强化事前风险评估、平衡多方利益关系等方式,推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行业生态。

展望:构建多方共赢的行业发展新格局
本次研讨会为即时零售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政策建议,也为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如何在鼓励创新、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实现公平竞争与有效治理的动态平衡,将成为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