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亚洲经济报》让世界了解亚洲的进展
  文化与旅游
《低空经济蓝皮书》发布:2030年或迎低空载人出行商业化 科技巨头布局“空中交通”新赛道
来源:财联社 百度 图 | 作者:亚洲经济报 | 发布时间 :2025-11-02 | 33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年11月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低空经济蓝皮书:低空经济发展报告(2025)》在京正式发布。报告系统梳理了我国低空经济的发展阶段与产业格局,明确提出低空载人出行与交通产业将分三阶段推进,并预测2030年有望实现低空载人出行的商业化运行。同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低空经济研究中心(低空经济系)揭牌成立,标志着我国低空经济研究迈入专业化、体系化新阶段。

三阶段推进:从景区观光到“空中出租车”


报告指出,低空载人出行将依托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技术,分三阶段实现场景突破:


第一阶段(2025-2028年):以短途观光为主,eVTOL航时、航程较短,适用于景区观光、空中游览等场景。国内低空空管系统、临时起降点等基础设施开始建设,技术攻关聚焦电池能量密度与飞行安全性。


企业案例:峰飞航空科技与阿联酋猎鹰航空服务公司签署50架eVTOL订单,首批载人机型V2000EM“盛世龙”将于2025年底交付,用于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运输。



第二阶段(2029-2032年):电池技术突破提升续航能力,eVTOL应用拓展至应急救援、医疗转运等领域。公众接受度提升,低空基础设施网络初步形成。


企业案例:广东高域科技有限公司与边界智控合作研发高安全飞控系统,目标2026年实现载人自动驾驶飞行器GAC-A6型适航取证与量产。


第三阶段(2033年后):全自动飞行、紧急避障等技术成熟,飞行器批产成本降低,“空中的士”时代来临,城市交通呈现立体分层格局。


政策支持: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印发《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明确推进数据产业与低空经济融合,为智能化低空交通提供底层支撑。



科技驱动:无人机与eVTOL技术领跑全球


报告强调,我国低空经济已形成“技术攻坚—场景反哺—生态协同”的创新闭环,无人机与eVTOL领域技术领先:


无人机产业:全国无人机企业近700家,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70%市场份额,工业级无人机占全球50%。大疆创新、极飞科技等企业在农业植保、物流配送等领域规模化应用。


eVTOL研发:亿航智能EH216-S获全球首张适航证,小鹏汇天“旅航者X2”完成城市低空飞行测试,广汽高域与边界智控合作推进飞控系统工程化落地。

基础设施:国家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上线,山东规划2030年实现低空通信网络全域覆盖,天津城投成立低空经济研究院,加速空域数字化管理。


区域协同:北京领跑,多地布局特色场景


报告显示,我国低空经济呈现“东强西弱、点状突破”格局,北京市位列第一梯队,依托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等创新高地,在传感器、动力系统等领域突破关键技术,并率先探索“低空+城市治理”模式,如交通疏导、环境监测等。


地方实践:

敦煌市政府与小鹏汇天签署协议,规划西北首条低空自驾旅游线路,首期建设五个飞行营地;

广西交投成立2亿元低空物流公司,布局公共航空运输与通用航空服务;

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建低空经济研究基地,聚焦乡村振兴场景创新。



未来展望:2030年规模达2万亿元


根据《中国低空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5)》,我国低空经济规模2023年已超5000亿元,预计2030年达2万亿元。报告建议,需进一步夯实“人才—资本—数据—基建”要素支撑体系,通过制度重塑破除发展壁垒,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协同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表示:“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其发展将重塑城市交通形态,带动智能制造、数字通信等产业链升级。我们期待通过研究中心的成立,为政策制定与产业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随着技术突破与政策红利释放,低空经济正从“政策驱动”迈向“市场驱动”,一个立体化、智能化的空中交通时代或已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