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繁花》《我的阿勒泰》《庆余年》等爆款剧集的热播,观众不仅被剧情深深吸引,更激发了对剧中场景和文化的向往。《繁花》中宝总的起伏命运让无数观众心潮澎湃,也带动黄河路排骨年糕成为热门打卡美食;《我的阿勒泰》则以纯净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吸引了众多旅行爱好者将阿勒泰列入行程;而《庆余年》的江湖故事,也让观众沉浸在范闲的豪情壮志之中。

这些现象级作品的不断涌现,折射出中国广电视听行业在过去五年中的快速发展。“十四五”期间,全国共生产电视剧、网络剧超过1500部,纪录片总时长突破35万小时,微短剧创作量达15万部。内容生产力的持续增强,正通过不断升级的传播体系触达更广泛人群,广电5G用户已突破3500万,海外观众群体也在持续扩大。
精品迭出,“破圈”效应显著
优秀作品不仅在内容上多元丰富,更在社会层面产生深远影响。如电视剧《山花烂漫时》讲述张桂梅校长为山区女孩奔走的故事,播出期间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80亿次,引发观众强烈共鸣。《繁花》以电影级画面再现上世纪90年代上海的发展风貌,带动同款美食热销;《小巷人家》则通过江南人家的生活细节唤起观众的时代记忆。

古装题材同样精彩纷呈,《藏海传》以东方美学赢得国内外观众青睐,《白月梵星》凭借精良特效引发热议。部分爆款剧还衍生出广泛的社交影响力,如《玫瑰的故事》中“北京到底有谁在啊?”成为网络热梗,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超20亿次。此外,云南沙溪古镇微短剧带动民宿预订量上升,“广电+体育”模式助力地方赛事破圈,展现了影视与多领域融合的潜力。经典老剧依然焕发新生。2024年,“重温经典”频道正式开播,累计观看人次突破3亿,《西游记》《红楼梦》等经典作品依旧深受观众喜爱。
多屏联动,构建传播新格局
今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实现全媒体直播,覆盖手机、地铁屏幕、户外大屏等多个平台,观看人次超过34亿,标志着“大屏观看仪式盛况,小屏参与话题互动”已成为公众参与国家叙事的新方式。

技术的进步正在重塑视听行业。人工智能已全面融入制作流程,帮助创作者提升效率,例如AI可自动识别采访中的情绪高点,辅助剪辑师精准定位感人片段。同时,广电网络体系加速智能化转型,截至今年6月,全国有线电视用户达2.06亿,广电5G用户超3545万,未来“有线+5G”融合网络将全面成型,电视将不仅是娱乐终端,更将成为政务办理、在线诊疗、门票预订等综合服务平台。
2024年也被定义为“超高清发展年”,目前已有9家卫视开播4K频道,主流视频平台新增节目中超高清内容占比将超40%。从“看得清”到“看得真”,技术进步不仅提升了视觉体验,也推动了审美升级。
视听出海,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影视作品正加速走向世界。2024年,电视剧《欢迎来到麦乐村》在肯尼亚引发收视热潮,斯瓦希里语版本播出后,当地电视台收视率大幅上升,观众称其“讲述的是英雄的故事”。《我的阿勒泰》作为首部入围戛纳电视剧节主竞赛单元的华语长剧,以其诗意镜头语言赢得海外关注。

此外,中哈合作音乐综艺《声起地平线》成功录制,标志着芒果综艺IP国际共研机制实现从0到1的突破。动画作品如《宝宝巴士》《中国奇谭》也在海外市场表现亮眼,分别覆盖2.2亿海外用户和引发广泛关注。
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数据显示,过去五年,中国视听内容出口增长超40%,触达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中国故事正以更加多元的方式传递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念。
近年来,随着《繁花》《我的阿勒泰》《庆余年》等爆款剧集的热播
世界市长对话·景德镇暨2025景德镇论坛;在享有“千年瓷都”
由湖北省博物馆主办,联合长沙简牍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龙山
在中国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举办的“浙西南、闽北、赣东先秦考古学
作为拥有1350余年历史的彝族传统节日,赛装节被誉为古老的“
“世界市长对话·郑州暨2025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在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