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亚洲经济报》让世界了解亚洲的进展
  投资人专注
一签多行 激活深港双城新活力
来源:经济日报 百度 图 | 作者:亚洲经济报 | 发布时间 :2025-11-16 | 30 次浏览: | 分享到:
自年初深圳推行凭居住证办理“一签多行”政策以来,深港两地居民的双城生活愈发便利,交流日益频繁,深港融合正步入全新阶段。


办了‘一签多行’,儿子可开心了,去香港迪士尼说走就走,再也不用提前操心签注的事儿。深圳居民杨柳一家,自年初凭居住证办理“一签多行”后,赴港次数大幅增加,单日往返的跨境出行场景,在深港各口岸屡见不鲜。


去年以来,“一签多行”政策及“刷脸”通关等举措相继落地,为深港居民双城生活按下“加速键”,两地交流进入密集期。截至10月31日,今年深圳各口岸出入境客流突破2.24亿人次,同比增长14.16%,深圳边检总站单日最高查验量达109.1万人次。



2024年12月,中国出入境管理局在深圳实施赴香港旅游“一签多行”政策,深圳户籍居民与居住证持有人办理后,1年内可不限次数往来香港,每次逗留不超7天。该政策最早于2009年试点,2015年调整为“一周一行”,2024年正式实施并扩大覆盖范围。


政策公布当日,国家移民管理机构服务热线“12367”咨询“一签多行”的电话不断。深圳市公安局罗湖分局出入境管理大队提前部署“延时办”“午间办”“周六办”等措施,升级智能签注设备,方便市民自助办理。截至目前,深圳居民办理“一签多行”签注达141.7万件次,政策契合民生需求,直接带动赴港旅游人数增长与跨境消费升温。


10月31日深夜,皇岗口岸依旧热闹非凡。作为深港唯一24小时开放陆路口岸,这里“越夜越繁忙”。皇岗边检站执勤八队政治教导员梁坚国介绍,在香港看完演唱会、体育赛事的内地游客,大多当天返程,口岸凌晨成通关小高峰。在深港夜经济带动下,皇岗口岸夜间客流同比增长18%。


内地游客赴港,从迪士尼亲子游到铜锣湾购物,从演唱会欢呼到茶餐厅美食体验,为香港市场注入新活力。节假日期间,港澳酒店入住率超九成,零售业、餐饮业收入增长两成以上。


与此同时,港人北上消费热潮涌动。周六上午,皇岗口岸入境大厅客流不断。深圳购物种类丰富、价格实惠,入境香港市民多拉着购物车或提着大袋子。梁坚国见证口岸周边20年巨变:“以前有些冷清,如今商场、酒店、娱乐设施齐全,成了繁华商业区。”从单向内地赴港购物到双向消费互动,深港经济流动愈发活跃,形成独特跨境商业圈与生活圈,增强了两地经济韧性。



中锃半导体(深圳)有限公司创始人谭志明家在香港沙田区,公司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两地相隔近30公里且涉及跨境,但他开车上下班仅需45分钟,走一号通道跨境查验无需下车。


福田保税区一号通道原用于保税区货物运输与特定车辆通行,随着河套合作区建设推进,被赋予新使命——为人员跨境往来提供便利。符合条件的企业人员、科研工作者经备案登记可快捷通关,时间压缩约40%。近百家河套合作区科研机构、千余名科研人员享受此便利,一号通道成为深港“半小时科研圈”重要链接。


在河套合作区工作的香港大学生命科学与能源材料创新研究院博士后张瑶,常乘跨境巴士往返合作区与香港大学。跨境巴士定点发车,比地铁快40分钟且免费,线上预约即可。此外,张瑶持有往来港澳人才签注,让跨境出行更便捷。



往来港澳人才签注于2023年2月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面向六类群体,发放5年、3年、1年有效期多次往来签注,方便科研学术交流。深圳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一大队副大队长谷帆介绍,深圳主动对接人才主管部门,拓展签注适用范围,办证大厅设人才专窗,人才办证免预约、可加急。截至目前,深圳办理人才签注超1万证次。


人才签注让张瑶能随时往返深港开展科研工作,“以前要提前规划,现在拎包就走,和同城通勤无异”。人才签注与跨境巴士提升科研人员跨境工作灵活性,让他们更专注研发。谭志明表示,香港科研基础好,深圳转化能力强,合作区让多项科研成果快速落地量产。


抬头注视屏幕,完成身份核验,“刷脸”即可通关……深圳湾口岸免出示证件智能快捷通道试点1年。2024年11月,中国出入境管理局决定在深圳湾口岸、珠海拱北口岸试点升级部分边检快捷通道,因私经常往来港澳地区人员可经“免出示证件”通道通行。



截至目前,借助人脸识别、指纹核验等技术,超1000万人次旅客在此“秒级通关”。旅客陈先生说:“买东西拎包,刷脸方便,不用掏证件。”深圳湾边检站民警谷玉漫介绍,智能快捷通道使通关效率提升30%,受高频跨境旅客青睐,深圳湾口岸平均每4名旅客就有1人选择“刷脸”通关。中国出入境管理局决定,自2025年11月5日起,在深圳皇岗、罗湖、莲塘、福田、文锦渡等口岸推广“刷脸”智能通关应用。


在“刷脸”通关基础上,深圳湾口岸升级“无感”通关技术,在今年十五运会马拉松比赛中“试金”。此次马拉松是全运会首个跨境赛事,参赛选手需经深圳湾口岸往返港深。深圳边检总站创新采用“查验前置 + 生物识别 + 芯片定位 + 闭环管理”通关模式,参赛人员在前置查验区提前办理手续,比赛中途跨境无需停留、出示证件,实现零延时、零接触、零等待“无感”通关。



当马拉松选手跨越深港边界线,20多公里外的福田口岸,深圳边检总站研发的大数据平台正监测实际流量、预测未来流量,成为提升通关管理水平的“智慧大脑”。陆路口岸客流难预测,针对此情况,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汇聚四类数据,具备客流预测、实时感知、辅助决策等功能的精细化管理大数据平台应需而生。皇岗边检站警务技术四级主任姜国捷介绍,平台自今年3月投入使用,客流预测数据平均准确率达95%,边检用警效能提升20%。


如今,清晨跨境巴士穿梭深港街道,科研人员在河套合作区碰撞创新火花,两地居民提着购物袋往来消费,深港从物理硬联通迈向人员、经济、文化软融合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