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经济报——让世界了解亚洲的进展
  独家报道
具身智能融合手术机器人 加速开启医疗自动化新时代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百度 图 | 作者:亚洲经济报 | 发布时间 :2025-08-06 | 44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年来,随着“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与手术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创业投资机构和产业资本正加速布局这一新兴赛道。业内普遍认为,具身智能手术机器人不仅有望推动手术自动化进程,更将重塑整个医疗系统的效率与结构。


具身智能手术机器人,也被称为“Surgical Embodied Intelligence”,是具身智能在外科手术领域的具体应用。它能够在复杂、动态的手术环境中自主感知、理解并执行外科操作任务,有效辅助医生提升手术效率与精准度。

在产业界看来,这一技术具备广阔的发展潜力。例如,近期美国医疗巨头捷迈邦美(Zimmer Biomet)以1.77亿美元收购了专注于全自动骨科手术机器人的Monogram Technologies,释放出行业对自动化手术技术前景的强烈信心。

与此同时,业内也普遍看好具身智能在人机协同方面的应用前景。该技术不仅有望承担部分手术辅助任务,减轻医生负担,还可通过标准化、可复制的训练方式缓解外科医生培养周期长、资源紧张等现实难题。

康诺思腾引领技术突破,推动AI医疗迈向治疗阶段

作为国内手术机器人领域的先行者,康诺思腾(Cornerstone Robotics)近年来持续加码技术创新。今年年初,公司完成C轮超5亿元人民币融资,领投方为欧洲大型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殷拓集团(EQT),启明创投、Alpha JWC Ventures、清松资本、险峰K2VC、美团龙珠等多家海内外投资机构参与投资。



近日,康诺思腾与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团队在《Science Robotics》期刊联合发表研究文章,探讨“手术具身智能在腹腔镜机器人辅助手术中的通用任务自动化”。该研究成功在活体动物模型中实现多项自主手术操作,验证了具身智能在真实临床场景下的可行性,标志着手术机器人自主性迈上新台阶。

研究指出,此次实验不仅开创了腹腔镜下通用自主操作的先例,还构建了安全的人机协作范式,显著提升了手术效率与安全性。同时,该技术在医疗教育方面也展现出巨大潜力,有望通过“数据化”方式留存专家手术经验,助力新一代外科医生快速成长。

康诺思腾内部人士表示,具身智能与手术机器人的融合发展,正推动AI医疗从诊断向治疗迈出关键一步。通过全栈自主研发与垂直整合战略,公司打造的Sentire思腾®系统具备AI就绪、AI友好的独特架构,为手术领域的智能化升级提供坚实支撑。

技术突破推动产业变革,三大临床价值显现

据业内人士介绍,具身智能手术机器人在提升医生手术效率方面已展现出三大核心优势:

一是,通过完成全球首例活体动物腔镜下自主手术的技术平台,推动手术自动化技术普及,加速人机协作外科手术的落地;

二是,协助医生完成大量重复性工作,提升手术效率与治疗效果;

三是,凭借智能感知与实时决策能力,在复杂手术环境中精准识别组织结构,实现高效自主操作,缩短手术时间。

此外,该技术还有助于新一代医生的培养。通过操作具身智能手术机器人,名医的手术经验可以以数据形式留存,便于新医生通过模拟训练掌握高难度手术技巧。

人机协作 模式更受资本青睐

尽管全自动具身智能手术机器人成为部分机构的押注方向,但目前主流研发仍聚焦于“人机协作”模式。据Haidegger提出的手术机器人自主性6级框架统计,截至2025年,全球已获批的近50款手术机器人中,86%仍停留在1级辅助功能阶段,仅6%达到3级条件式自主水平,尚未有4、5级系统获批。



多位创投业内人士指出,全自动手术机器人在技术、伦理与监管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系统稳定性、高质量数据依赖、转化周期长等。相比之下,人机协作模式更具商业化落地可行性。

康诺思腾方面表示,其与港中大合作研究中,医生与AI协作完成的所有手术辅助任务均取得成功,验证了“自动化第三只手”方案在自主性与安全性之间的良好平衡。这一模式有望加速具身智能手术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

国产手术机器人需突破成本与门槛瓶颈

尽管国产手术机器人在智能化技术研究方面已具备差异化优势,但要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仍需在生产成本控制与使用门槛降低方面持续发力。

业内专家建议,国内企业在提升手术机器人精度的同时,应推进标准化生产以降低成本;同时,加强产品赋能与培训体系建设,让更多医生能够便捷掌握人机协同手术技能,从而推动手术机器人在更广泛临床场景中的应用。


随着具身智能技术的不断演进,手术机器人正从“辅助工具”向“智能伙伴”转型。未来,随着技术成熟与产业协同的深化,这一领域有望成为医疗科技发展的新增长极,真正实现精准、高效、安全的智慧医疗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