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亚洲经济报》让世界了解亚洲的进展
  文化与旅游
岭南 在潮润的风里生长的文明
来源:记者 吕於蓉 百度图 | 作者:亚洲经济报 | 发布时间 :2025-10-11 | 43 次浏览: | 分享到:
岭南的晨雾总是裹着咸涩的海风。当珠江的潮水漫过沙堤,当骑楼的廊柱滴落昨夜的雨,这座被北回归线穿过的土地便在湿热中苏醒。它不像中原文化那样有着清晰的年轮刻度,倒像一株榕树,在季风的吹拂下肆意生长气根垂落处又生出新的枝干。


珠江水系像一张流动的网,将广府、客家、潮汕三种文化织入同一方水土。广府人依水而居,把河流当作生活的脉络,他们的龙舟竞渡不是简单的竞技,而是对水性的驯服与敬畏。客家人选择在丘陵间筑起围龙屋,用夯土墙抵挡山风,却在屋檐下雕刻着精美的木雕,将山林的粗粝与匠心的细腻融为一体。潮汕人则面向大海,他们的工夫茶具里盛着对精致的偏执,红头船的帆影中藏着闯荡世界的勇气。



三种文化如同三条并行的河流,在岭南大地上时而分流时而交汇。广府的早茶桌上摆着潮汕的粿品,客家的土楼里飘出广式的烧腊香,这种混杂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像糖水里的椰汁与西米,在碰撞中孕育出独特的甜味。

商脉与文心

十三行的铜钱声早已沉入历史,但岭南人对商业的敏锐从未消退。当其他地方还在讨论"义利之辨"时,广府商人已经用"经世致用"的智慧将瓷器与丝绸运往海外。他们建造的陈家祠,飞檐下雕刻着葡萄与石榴,将异域的果实纳入传统的装饰语言,这种开放不是被动的接纳,而是主动的消化与再创造。



但岭南从来不是只有铜钱味的土地。六祖慧能在光孝寺的菩提树下开坛讲法,将禅宗的智慧播向四方;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为中国主权,外交权益及推进民主共和作出重要贡献。就连最世俗的粤剧,也在《帝女花》的哀婉中藏着对家国的深情。

季风里的新生

当高铁穿过南岭的隧道,当短视频里的粤语金曲获得亿万点击,岭南文化正在经历新的蜕变。广州塔的灯光秀与潮州古城的牌坊街形成奇妙的对话,深圳的设计师将客家土楼元素融入现代建筑。珠海唐家古镇唐绍仪故居堪称是中国近代名人故里,岭南百年古镇,华侨之乡像木棉花一样,在落尽旧叶后绽放出更鲜艳的花朵。



站在珠江边眺望,对岸的广州塔与古老的五仙观隔江相望。这座被季风吹拂了千年的土地,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姿态——它既不固守陈规,也不盲目趋新,而是在潮起潮落中,将每朵浪花都化作滋养文明的养分。或许这就是岭南文化的精髓:在流动中坚守,在包容中生长,永远保持着面向大海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