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马面裙,作为中国传统服饰中极具标志性的裙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历史源远流长,外形别具一格,工艺更是精湛绝伦,其中蕴含着美用一体、以文载道的人文思想,宛如一部流动的文化史书。近年来,马面裙在时尚界掀起热潮,备受追捧。当代设计师们以传统马面裙为灵感源泉,进行创新设计,让这一古老的服饰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续写着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璀璨新篇。
此次展览以马面裙的美学演变作为清晰脉络,精心布局。序篇宛如一把钥匙,开启了观众对马面裙形制起源的探索之门,带领大家穿越时空,探寻其最初的模样。随后,通过三个各具特色的单元,系统梳理了马面裙的发展历程,共展出66件(套)珍贵展品,为观众呈现了一场马面裙的视觉盛宴。
明代 马面裙
第一单元“方兴未艾”聚焦于明代马面裙及同时期的袍、袄等服饰,生动呈现了明代马面裙的着装风采。马面裙的形制在明代正式定型,它由裙腰和两片长方形裙身巧妙构成,每片裙身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光面,被称为“裙门”。穿着时,裙门两两重合,呈现出里外搭叠、相互遮掩的独特形态,尽显古人的智慧与审美。
来自中国山东博物馆的明代蓝色缠枝四季花卉纹织金妆花缎马面裙堪称展品中的瑰宝。它采用一片式红色纱裙腰设计,两侧配有纽襻,通过系带穿着,方便又美观。织锦膝襕上,缠枝四季花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季节的更迭。底襕设有3道裙襕,从上至下依次为织金云鸾纹、凤穿牡丹,其间还巧妙间饰着莲花、璎珞、如意、法螺、铃铎、羽葆、宝珠等精美图案,色彩绚丽夺目,让人不禁为古人的精湛工艺所折服。
明代 马面裙
第二单元“百紫千红”则将目光投向清代,展示了阑干、月华、凤尾及百褶鱼鳞裙等多种裙型,同时辅以袄、褂及马面绣片等展品,全方位呈现了清代丰富的裙型与华美的装饰风格。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的清代蓝色暗花缎地绣花鸟纹夹棉阑干马面裙独具特色。它采用一片式白色棉布裙头,裙身以蓝色暗花缎为底,前后马面处运用盘金打籽绣工艺绣出花鸟纹,栩栩如生,仿佛将花鸟的世界定格在了裙上。裙边加饰褐色毛皮出锋边饰,增添了几分华贵之感。裙两胁各有玄青色素缎制成的8条阑干,下端装饰浅粉色宝剑头状细绦边,细节之处尽显匠心。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各色暗花绸地绣人物地景纹月华马面裙同样引人注目。它以多色暗花缎为地,前裙门处精心饰有庭院人物纹,仿佛一幅生动的画卷在裙上展开。裙两侧打褶,镶嵌有玄青色阑干边,上摆采用丝线缝缀收紧,下摆自然展开,整体阔大华美,尽显清代的服饰风范。
第三单元“简雅凝练”展示了20世纪东西方文化交融背景下马面裙的转型。20世纪初,随着西风东渐,马面裙在形制及装饰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其形制逐步简化,裙型趋向纤细合体,裙腰从传统的围合式演变为套穿式,更加符合现代穿着习惯。裙两侧的阑干条愈加简约,下摆的弧度也愈加平缓,展现出一种简洁之美。
清 汉女马面裙
同时,裙身的装饰元素也发生了改变。传统的机织和刺绣花边逐渐被大量外来的蕾丝花边等新材料所取代,这种变化既体现了时代的发展,也反映了文化交流对传统服饰的深刻影响。马面裙在这一时期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华丽转身,以一种全新的姿态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前行。
此次“裙裳华彩:马面裙的古韵今风”展览,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对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深度探寻。它让我们看到了马面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与发展,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相信通过这次展览,会有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上马面裙,让这一古老的服饰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据相关报道,日本金融厅正在考虑推行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举措
被誉为“全球最快高铁”的CR450动车组样车于去年底正式亮相
(第六届)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生成式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美国华盛顿特区成功召开了第52届
中国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方璐教授团队于智能光子领域斩获重大成果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13日正式印发《2025年黑龙江省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