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粮农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2024年全球饥饿人口较前一年减少了1500万,整体形势有所改善。然而,全球仍有约6.73亿人面临饥饿,23亿人处于粮食不安全状态,26亿人无法负担健康饮食。非洲和西亚部分地区饥饿状况持续恶化,尤其在长期粮食危机国家,饥饿人口仍在增长。世界银行等机构指出,冲突是导致突发性重度粮食不安全的主要原因,影响范围覆盖20个国家和地区,约1.4亿人受其波及,苏丹已确认出现饥荒。
此外,食品价格高企成为全球粮食安全的关键挑战之一,加剧了粮食不安全和儿童营养不良的风险。根据粮农组织2025年9月发布的食品价格指数,当前价格水平显著高于去年和前年同期。自2020年以来,全球食品价格通胀始终高于整体通胀水平,成为粮食安全改善乏力的重要因素。巴西总统卢拉在论坛上表示,消除饥饿需要长期努力和对公平与多边合作的新承诺,各国应将此作为长期国策,粮农组织可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
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与会各方呼吁各国加大投入,推动农业和粮食体系转型,发展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农业模式。论坛期间,粮农组织发布了《农业食品系统技术与创新展望倡议》年度报告,并建立了在线知识库,汇集全球农业创新案例。马耳他一家科技企业开发的“灌溉优化”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已在塔吉克斯坦、格鲁吉亚等地开展试验,未来计划推广至加勒比国家。
此外,“手拉手”行动计划已吸引80多个国家参与,筹集资金超80亿美元,助力发展中国家提升农业潜力。本届投资论坛上,30多个国家推介了2000多个农业民生项目,预计惠及1.75亿民众。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粮食安全领域持续加强合作。2024年由中国发起的“抗击饥饿与贫困全球联盟”已有105个国家参与,论坛期间举行了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并决定在粮农组织设立支持机制办公室。
粮农组织营养事务特别大使、莱索托国王莱齐耶三世强调,农业和粮食体系转型具有长远效益,包括减少进口依赖、增加青年就业和增强气候抗风险能力,相关收益远高于投入成本,呼吁各国加大对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国作为维护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在此次论坛中展现了积极贡献。粮农组织—中国合作项目自2009年设立以来,已为36个国家开展项目,惠及超百万农户。尼日利亚农业和食品安全部部长表示,中方在农业机械化、灌溉系统和水稻种植等领域提供了重要支持,双方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论坛期间举行的全球技术表彰仪式上,中国获得“南南及三方合作倡导国”称号,粮农组织—中国—乌干达南南合作项目也荣获示范项目证书。乌干达官员表示,该项目已帮助当地提高粮食自给率,未来将继续深化合作。
在“从良种到美食——首届粮农组织全球展览”上,中国企业金正大集团展示了生物基包膜缓控释肥技术,已在欧洲和非洲推广。中国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表示,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推动南南合作,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饥饿与贫困问题。此次论坛为全球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为构建更加公平、包容和可持续的全球粮食体系注入了新动力。
据相关报道,日本金融厅正在考虑推行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举措
被誉为“全球最快高铁”的CR450动车组样车于去年底正式亮相
(第六届)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生成式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美国华盛顿特区成功召开了第52届
中国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方璐教授团队于智能光子领域斩获重大成果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于13日正式印发《2025年黑龙江省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