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亚洲经济报》让世界了解亚洲的进展
  独家报道
餐饮界资深顾问李懿静解读 新加坡餐饮业寒冬期趋势
来源:新加坡中国华南总商会秘书处 | 作者:亚洲经济报 | 发布时间 :2025-10-05 | 138 次浏览: | 分享到:
目前已有187家新加坡本土企业收到法庭清盘令,这场裁员潮正以“行业性退场”的态势席卷全国。从餐饮到共享经济,从制造业到科技领域,无一幸免。鉴于当下的现状,听听新加坡中国华南总商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有着40多年的商务与餐饮经验,为中国和海外数千家食品和饮料公司提供咨询服务的资深顾问李懿静JOYCE LEE的分析,闭业潮汹涌而来时,中小餐饮企业该如何应对?


过去一周,多行业寒冬加剧企业撤离潮,新加坡多家巨头企业撤离与裁员的消息引发关注,但这仅是冰山一角。若将时间轴拉长,这股经济寒潮早已渗透至新加坡的产业毛细血管,餐饮业首当其冲,半年关停1724家,同比激增7%,远超去年全年3047家的历史峰值。笔者商务会谈时首选的连锁餐饮集团Prive已全线关闭门店。健康沙拉品牌Superfood Kitchen也撤出来福士城并启动清盘程序。按当前趋势,2025年全年关店数或将再创新高。



表面看,多重因素叠加,经济面临结构性挑战,企业撤离是跨国集团全球战略调整或AI技术冲击的结果,但深层矛盾更为复杂:


全球经济动荡冲击波
特朗普政府自10月1日起对医药、建材、重型卡车等领域加征高额关税,全球供应链震荡。作为开放型经济体,新加坡高度依赖国际贸易,关税冲击导致贸易伙伴国需求萎缩,部分国家为配合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甚至主动切断与新加坡的供应链合作。


运营成本高 企业利润空间压缩
新加坡房租、饮食、人力成本持续攀升,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当全球总部需要削减开支时,成本高昂的新加坡分支机构往往成为首要调整对象。


地缘政治与产业转移战略
制造业和低端服务业加速向成本更低的邻国迁移,跨国企业为分散风险,逐步减少对新加坡单一市场的依赖。这种“去中心化”趋势,进一步削弱了新加坡的产业竞争力。


经济寒冬或才刚刚开始
分析人士警告,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级、地缘政治风险加剧,新加坡的裁员潮可能仅是序幕。供应链重构、运营成本压力与产业转移的三重冲击下,更严峻的经济挑战或已在路上。这场寒冬不仅考验企业韧性,更将深刻改写新加坡的经济版图。



鉴于当下的现状,新加坡中国华南总商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有着40多年的商务与餐饮经验,现居住在中国广州25年,为中国和海外数千家食品和饮料公司提供咨询服务的资深顾问李懿静Joyce的分析,闭业潮汹涌而来时,中小餐饮企业该如何应对?如何与当前兴旺的技术趋势结合,破浪而出。


尽管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渗透餐饮行业,但对于规模较小的餐饮从业者而言,其应用仍面临显著障碍。“小型餐馆并非不愿引入AI,但高昂的成本让它们望而却步。” 资深餐饮顾问李懿静Joyce直言,“目前只有拥有数百家门店或大型中央厨房的连锁品牌才能承担AI系统的部署费用”。



“AI门槛”高,技术落地遭遇现实困境,那么技术推销热潮下,中小企业的“能力断层”该何去何从?李懿静Joyce观察到,科技公司正积极向中小餐饮企业推广AI解决方案,但许多业主对此持谨慎态度。她以订单处理场景为例:“假设一台AI设备能同时处理1万笔订单,但普通厨房的产能根本无法匹配。” 这种“技术超前”与“执行滞后”的矛盾,导致AI工具在实际运营中难以落地。部分企业甚至对贴上“AI标签”的技术产生抵触情绪,质疑其实际效率:“他们最关心的是——这台机器每小时究竟能准备多少份餐食?”



成本疑虑背后,是价值验证的长期考验,这种犹豫情绪折射出更广泛的行业挑战。李懿静Joyce分析称,“尽管‘即插即用’的生成使AI在中国市场成为新风尚,但其真正考验在于能否为餐饮企业创造可持续的商业价值。” 并强调,AI技术的推广不能仅依赖概念包装,而需解决中小企业的核心痛点:“当技术无法与现有产能、成本结构适配时,再先进的算法也只是空中楼阁。”



目前,餐饮业AI应用仍呈现“大型企业试水、中小企业观望”的分化格局。如何降低技术门槛、提升投入产出比,将成为决定AI能否真正赋能行业转型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