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经济报——让世界了解亚洲的进展
  独家报道
再论文化出海 : 历史脉络、传承机制与对策建议
来源:梓涵文苑 图文 | 作者:梓涵 | 发布时间 :2025-08-17 | 18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期,以“赓续优秀传统,焕发文化新光”为主题的第十六届民盟文化论坛在沪举办,来自全国30个省的160余位盟员代表参会。
论坛由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上海社会科学院、民盟上海市委主办。开幕式由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盟上海市委主委陈群主持,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国际著名雕塑艺术家吴为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出席会议并先后致辞。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文史哲》杂志名誉主编王学典,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主任、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郑崇选,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历史学系教授孟钟捷,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毛时安作主旨报告。可谓是文化艺术界大咔荟萃,精彩纷呈。
在此文化论坛前夕,本文作者梓涵作为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本着支持论坛举办的因由,再论“文化出海的历史脉络、传承机制与当代意义(对策建议)”。

本文系统探讨了“文化出海”现象的历史演变、传承机制及其当代意义。研究表明,文化出海经历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初始阶段、大航海时代的拓展时期和近现代的转型发展,形成了多元的传播路径。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出海具有促进文明互鉴、增强国家软实力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多重价值。文章分析了数字时代文化出海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创新传播方式、加强内容建设和完善政策支持等对策建议,为新时代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了理论参考。


引 言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文化出海”已成为各国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战略之一。所谓文化出海,即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产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向海外传播的过程。这一现象并非当代独有,而是伴随着人类文明交流的历史长河不断演进。对我们中国而言,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当代的数字平台,文化出海的形式和内涵不断丰富,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重要纽带。研究文化出海的历史脉络、传承机制及当代意义,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化交流的内在规律,更能为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历史借鉴和实践指导。本文将从历史维度梳理文化出海的发展历程,分析其传承机制,并探讨其在当代的特殊价值和实践路径。



一、文化出海的历史演变


文化出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时期。这条横跨欧亚的商贸通道不仅是物质交换的动脉,更是文化传播的桥梁。中国的丝绸、瓷器、造纸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向西方,同时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也经由这条路线传入中国。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经等历史事件,都成为文化出海的经典案例。这一时期的特征是以物质文化为载体,伴随着宗教和艺术的传播,形成了东西方文明的初步对话。


大航海时代开启了文化出海的新篇章。15-17世纪,欧洲航海家的远洋探险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文化流动。这一时期,欧洲的殖民扩张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全球传播,形成了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传播格局。1405年7月11日,郑和船队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出海,开始了伟大的七下西洋壮举,航行达到5万多公里(31086英里),出使过36个国家或地区,从马六甲到东非,超过30个国家成为明朝朝贡体系的一部分。大航海时代,使中国的茶叶、园林艺术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影响欧洲,而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也改变了中国的农业生产和饮食文化。大航海时代的文化出海呈现出明显的双向性,尽管存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但客观上加速了全球文化的流动与交融。


近现代以来,文化出海呈现主动探索的特征。1915年,泸州老窖大曲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斩获金奖,标志着中国白酒首次以文化符号身份走向世界。彼时,中国工艺品、戏曲艺术通过世博会等平台展示东方魅力,但受限于技术与传播渠道,规模有限。改革开放后,影视、文学、艺术等领域逐步开启国际化尝试,如功夫电影、京剧展演等活动,虽未形成系统性影响力,但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进入21世纪,数字技术重塑文化出海路径。2010年后,网络文学、短视频、游戏等新兴媒介崛起,推动文化出海进入“全民共创”阶段。《哪吒之魔童闹海》等电影通过人工智能优化制作,打破语言壁垒;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超40亿元,东南亚地区更成为“中国文化+本土化”创作的试验田。至此,文化出海从器物输出过渡为数字内容与价值观的全球化传播。



二、文化出海的传承机制


文化出海的核心在于传承,而传承需兼顾“守正”与“创新”。


1. 技艺与符号的活态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依托非遗技艺、经典文本等实现代际传递。例如,泸州老窖通过“1573国宝窖池群”延续千年酿酒技艺,并结合现代微生物学研究,形成“活态双国宝”体系,既保留传统工艺精髓,又赋予科学解释。戏曲、书法、剪纸等非遗项目则通过海外展演、数字资源库(如“数字敦煌”)等方式,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增强国际受众的认同感。


2. 内容与叙事的现代转化

传统文化需借助现代表达形式实现跨语境传播。舞剧《咏春》以舞武同源重构非遗文化,通过现代舞台技术展现岭南文化的刚柔并济;《黑神话:悟空》将古建筑复刻为游戏场景,以交互叙事传递神话哲学。此类创作遵循“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原则,既保留文化内核,又契合全球审美。


3. 产学研协同的创新生态

文化出海的传承需构建多方协作机制。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如浙江“浙产好剧”计划、厦门文化出口奖励)引导产业方向;企业以技术赋能内容,如人工智能翻译助力网文出海,SCI期刊论文提升白酒国际话语权;高校与研究机构则通过跨学科研究(如安庆师范大学“文化出海”调研团对短剧产业的实证分析)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持。这种“政府-企业-学术”的协同模式,使文化传承从自发转向系统化。



三、文化出海的当代意义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出海具有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价值。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碰撞能够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国文化出海不仅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也能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实现文化自身的更新发展。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东方智慧,而吸收西方科技创新文化则推动了中国现代转型。


文化出海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途径。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理论指出,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是国家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文化出海能够改善国家形象,增强国际话语权。韩国通过K-pop、影视剧等文化产品输出,极大提升了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这一经验值得借鉴。对中国而言,文化出海是打破西方话语霸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手段。


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文化出海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影视产业、日本动漫产业、韩国游戏产业都为国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出海战略可以拓展国际市场,促进产业升级。同时,文化出海还能带动旅游、教育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四、当代文化出海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数字时代为文化出海带来新机遇,也带来新挑战。一方面,互联网平台大大降低了文化传播的门槛和成本,使小众文化也有机会走向世界;另一方面,信息过载和算法偏见可能导致文化传播的碎片化和扭曲。此外,文化差异、语言障碍、意识形态偏见等传统挑战依然存在。某些国家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和刻板印象,影响了文化出海的实效。


创新文化出海方式至关重要。为此建议:

一、要善用新媒体平台,开发适合网络传播的文化产品;

二、要加强内容建设,打造既有中国特色又能引发全球共鸣的文化IP;

三、要培养国际化传播人才,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政策层面,应完善文化出海支持体系,包括资金扶持、版权保护、海外推广等;民间层面,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协同。


 

五、结 论


文化出海是人类文明交流的永恒主题,从古至今不断演变发展。在当代语境下,文化出海具有促进文明互鉴、增强国家软实力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多重意义。面对数字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创新传播方式,加强内容建设,完善政策支持,构建多元协同的传播体系。中国文化出海应立足传统,面向现代,既保持文化主体性,又具备全球视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文化力量。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数字技术对文化出海的影响机制,以及不同文化领域出海的差异化策略。



注:本文作者梓涵,本名张春莉。现任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民盟北京市委老龄工作委员会主任、民盟中央十三大代表,高级记者、作家。同时担任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关爱青年工程”副主任、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等职务。还兼任人民日报《中国城市报》大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北欧华人报》社北欧国际新闻中心顾问、首席记者,《中国人物传记》栏目主持、《科学与大健康》融媒体总编。并担任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联盟传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贵州省现代山地经济研究院特聘专家等职。微信:18514626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