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经济报——让世界了解亚洲的进展
  独家报道
工笔重彩技法的深层发掘 破解形式化展览魔咒
来源:文 吕於蓉 图 史磊 | 作者:亚洲经济报 | 发布时间 :2025-09-09 | 43 次浏览: | 分享到:
当前书画展普遍存在“开幕即闭幕”的怪象,展览的核心本该是艺术展示与大众美育,却被调侃为看上去像是书画家、主办方及各界人士的社交场合。开幕式一结束,展厅便门可罗雀,真正想欣赏艺术的观众反而被边缘化。这种形式化的运作模式,使得展览应有的文化传播、审美引导功能被严重削弱,艺术与公众的距离愈发疏远,八月一日在北京华侨博物馆展出的“越海归鸿”宝松画展成功打破这一魔咒,因广大观众们在观展后在各自朋友圈的发布和推荐,不断有新的观众前来参观,预约观众众多,博物馆史无前例的决定将画展延期十天,为广大热爱艺术的观众机会一睹大师的佳作,领略大师的风采!


对于书画展的普遍观点是受众往往局限于特定圈层,普通观众因缺乏专业解读而难以深入欣赏,缺乏有效互动和审美引导,就好像很多人认为不懂得欣赏爵士乐而将其划分为小众音乐,轻易不触及。书画展的展览策划多聚焦于业内评价,而非从大众接受度出发,导致作品虽悬挂于展厅,却未能真正“走进”观众视野。这种单向输出模式,难免使艺术成为小众自嗨,而非社会共享的文化资源。  



面对“无人看展”的困境,业界常将原因简单归结为外部因素“大众审美水平不足”或“社会浮躁”,却鲜少反思展览本身的吸引力与互动性不足。艺术家、策展方若继续被动等待观众“主动理解”,而非创新形式降低参与门槛,书画展的社会价值将持续萎缩。改变需从行业内部推动,改进展览形式和内容。



近日本报记者也想调研如何破解“魔咒”开幕即闭幕,持续跟踪访问华侨历史博物馆正在展出的归侨画家宝松的“越海归鸿”画展。画展自8月1日开幕以来,画家宝松先生每天下午到博物馆,亲自为博物馆志愿者讲解画作内容以便志愿者可以更详细的像普通观众讲解。并且当普通观众发现画家本人竟然在现场讲解时,由衷地说道,能见到您本人真是三生有幸!



博物馆的志愿者潘维洁和陈慧娴,在展览初期她们并没有急于站在人前,而是选择走到画家宝松先生身边聆听,每幅画前的请教,认真记录从每一笔的起落,每一种颜色的寓意,到作品背后的侨乡情节与家国叙事。


经由她们的细细了解、揣摩每幅作品的绘画技法、创作意图与背后故事,使得真正的讲解不是背诵,而是理解;不是复述,而是传递。


展出期间,当观众步入展厅,常会被她们从容而深情的解说吸引。她们不仅清晰地介绍绘画技法,更将艺术背后的情感与思考娓娓道来。使观众能理解和感受到画面中笔触的力度、色彩的情绪、构图的巧思与线条的生命力。


要打破"开幕即闭幕"的怪圈,必须转变展览理念,强化展览的公共性,从社交场回归艺术场,以作品内容来吸引观众,引发讨论。展览周期内将更多人力资源投入到展期活动中,如每日定时导览、艺术家现场创作演示、观众互动体验区等。



当笔触不再是简单的勾勒,而是情绪的流淌;色彩不再只是视觉的搭配,而是故事的沉淀;构图与线条中也藏着宝松先生视角所解读出的生命张力与文化回声。观众得以跨越形式上的界限,走进宝松先生的艺术世界,也更深刻地感知到“越海归鸿”这一主题背后的家国情怀与人文精神。让展览热度持续发酵,吸引不同时段、不同圈层的观众前来参观。



许多观众面对艺术作品常有"看不懂"的困扰, 通过展览方主动安排志愿服务,她们用热情与专业的讲解,以及每件作品旁设置二维码,提供语音导览和图文解读,用生活化的语言阐释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技法特色,成功引导了观众的理解力和来自他们最直观的评价。



有的博物馆还针对不同观众群体,设计差异化的导览服务:为儿童准备趣味问答手册,为普通观众提供基础艺术知识卡片,为专业人士保留深度解读空间。通过这种分层引导,让每位参观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欣赏角度,获得个性化的观展体验。降低审美门槛,让艺术欣赏不再高不可攀!



改变艺术圈内循环的现状,同时加强与教育机构、社区中心的合作,策划主题观展活动,培养稳定的艺术受众群体。



艺术家构建艺术传播新生态,积极参与公共艺术教育,通过举办公开课、工作坊等形式,让艺术欣赏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逐步提升整体审美素养。其核心逻辑在于将展览的重心从社交功能转向大众美育功能,通过多元化的互动形式和深入浅出的艺术解读,在作品与观众之间搭建理解的桥梁,用更接地气的方式呈现艺术价值。



当观众能在展览中获得切实的审美体验和艺术认知,书画展才能真正实现其文化传播的价值。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续不断地培养大众的审美习惯,让艺术欣赏逐渐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唯有如此,书画艺术才能从展厅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实现其应有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