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亚洲经济报》让世界了解亚洲的进展
  文化与旅游
中国壁画 千年文脉焕新彩 时代华章映古今
来源:光明网 百度 图 | 作者:亚洲经济报 | 发布时间 :2025-11-10 | 4 次浏览: | 分享到:
——访中国壁画学会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韬从石窟寺观到城市公共空间,从手绘丹青到科技赋能,中国壁画艺术跨越千年时空,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中国壁画学会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韬近日接受专访时表示,当代壁画正以多元形态融入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成为传承历史文脉、彰显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


丹青铸魂:主题性壁画凝聚民族精神


壁画是刻在墙上的史诗孙韬指出,当代壁画以宏大体量与公共属性,成为社会美育的“露天课堂”。由鲁迅美术学院团队创作的全景画《井冈山革命斗争》以112米长、18米高的环形画面,结合实景与声光电技术,再现了“黄洋界保卫战”等历史场景,让观众仿佛置身烽火岁月。这种沉浸式体验,正是主题性壁画“启智润心”的生动实践。



今年恰逢抗战胜利80周年,一批经典美术作品通过壁画形式获得新生。如詹建俊、叶南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组画,以马赛克镶嵌工艺重现于湖南常德画墙:滔滔黄河水与指挥千军万马的冼星海形象交相辉映,象征着全民抗战的磅礴力量。常德画墙全长3.756公里,汇聚120幅壁画,徐悲鸿《愚公移山》、袁运生《泼水节—生命的赞歌》等作品在此再创作,形成“露天艺术博物馆”,成为传承民族记忆的时代丰碑。


匠心独运: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交融

中国当代壁画突破“墙壁作画”的局限,融合陶瓷、玻璃、金属等多元材料,开创出异彩纷呈的创作范式。孙韬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壁画《长城颂》为例,阐释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作品以青绿山水为基调,融入西方透视与光影技法,结合岩彩与贴金工艺,呈现出金碧辉煌的视觉效果,象征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陶瓷壁画领域,侯一民、邓澍20世纪80年代在邯郸瓷厂研发的高温彩釉技法,至今影响深远。北京地铁6号线东大桥站的《东岳古韵》采用此技法,通过1300℃高温窑变,使釉色呈现天然斑驳的质感,远胜传统绘画材料。而孙韬创作的地铁7号线虎坊桥站壁画《浩气宣南》,则发展了侯一民首创的“陶瓷素描”工艺:将磁州窑釉料制成干性材料,在瓷板上绘制素描,经高温烧制后定格为老照片般的简约意境。


玻璃马赛克壁画亦在中国焕发新生。常德画墙中,孙景波、李丹以马赛克复原国家博物馆藏画《贞观盛会》,将各国使者服饰的纹理与色彩精准再现,需艺术家与技师反复磨合,实现从油画到镶嵌艺术的“材料转换”。孙韬强调:“陶瓷与马赛克均经高温锻造,可抵御风雨侵蚀,让壁画成为永恒的城市记忆。”


艺脉相承:地铁壁画绘就城市文化长廊

随着地铁建设蓬勃发展,壁画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名片。2024年“北京地铁壁画艺术展”展出150幅精品,勾勒出千年古都的时空脉络:王府井站《百年老店逢变局》以高温刻瓷技法模拟木刻版画,记录商业街的沧桑变迁;西苑站戴士和创作的《万寿山》,将磁州窑去釉技法与中国书法结合,以百种“寿”字组成抽象山石,呼应颐和园地标。



“坐地铁、赏壁画”已成为北京文旅新风尚。孙韬指出,地铁壁画不仅承载区域功能,更构建起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而动态LED壁画、交互式数字壁画等新兴形式的涌现,正重新定义壁画的边界:“当科技赋能传统,壁画将从‘墙上艺术’延伸为沉浸式文化体验,持续焕发时代生机。”


从敦煌壁画到都市长廊,中国壁画始终以开放姿态拥抱创新。正如孙韬所言:“壁画的形态与材料虽无定式,但其承载的文化基因与时代精神一脉相承。”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这一古老艺术正以崭新面貌,书写中华文明的当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