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们时而用手语快速交流,时而用眼神默契确认方案--这是一支由听障学生组成的文物修复团队。不同于常规修复场景,这里的“手术刀”与陶片碰撞的声音被寂静取代,取而代之的是手语翻飞间的专注与热忱。
无声优势遇上匠心传承
“别急,配补步骤要再等等。”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教研主任李傲向记者“翻译”了现场的一句手语对话。2019年,该学院联合国有文博单位与企业,为听障学生量身开设了文物修复专业。“修复需要极致的专注力,而听障学生天然屏蔽外界干扰,更能沉浸于毫厘之间的细节。”
首批招收的20余名学生很快展现出独特潜力,但教学挑战也随之而来:尽管课堂配备实时字幕,但“最小干预原则”“揭裱工艺”等专业术语仍让学生一头雾水。教师团队在复盘后决定打破常规--提炼核心知识点,创编标准化手语体系,让抽象概念“可视化”。

从“读字幕”到“手语共情”
30岁的专业教师宗恒回忆,为攻克语言壁垒,2名教师和2名企业导师集中学习手语,将“修旧如旧”等术语转化为通俗手势,并编撰《文物修复手语手册》固化表达。“第一次用手语上课时,孩子们的眼睛亮得像星星,问题一个接一个。”宗恒笑道。班上几个学生还主动当起“转述员”,用灵活的手语为老师“救场”,课堂时常充满欢笑。
教学革新点燃了学生的热情。如今,约70名在校生每年可修复古籍上万页、陶瓷数百件,部分学生更参与山东博物馆的实操项目。“他们修复文物时的谨慎与敬畏,仿佛在弥补生命中的某种缺憾。”
科技赋能特殊教育 职业路径愈发清晰
随着国家对技能培训与特殊教育的支持,学院实训场地从两张桌子扩展为1000平方米的11间工作室,配备测色仪、显微修复设备等“高科技装备”。学生小婧在手机备忘录中写道:“用科技还原文物历史,让我感受到传承文化的光荣。”
近年来,“博物馆热”带动文物修复职业破圈,该专业已培养近百名毕业生,约50人成为专职修复师。去年毕业的菲菲通过微信分享:“从被质疑‘你能行吗’到客户用手语说谢谢,我不仅证明了自己,更传递了希望。”

社会偏见悄然消融 潜能挖掘获家长认可
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正视特殊孩子的职业可能。艺术设计系主任田慧透露,该专业录取比例已达3:1,咨询量较开办初期增长5倍。实训室走廊上,学生们低头修复文物的身影与窗外春光交织——在这片“无声”的天地里,破碎的陶片重获新生,年轻的生命亦找到属于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