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经济报——让世界了解亚洲的进展
  全球新闻简报
同济发布 2025年度全球STEM教育发展指数
来源: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图 | 作者:亚洲经济报 | 发布时间 :2025-07-13 | 39 次浏览: | 分享到:
7月13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2025年度学术会议暨“教育强国战略论坛”在同济大学举行。会上,同济大学STEM教育智库正式发布全球首个国家与地区STEM教育发展综合评估工具——《全球STEM教育发展指数2025》。该指数显示,美国、中国、瑞士、新加坡和丹麦等国在全球STEM教育中处于领先地位。


《全球STEM教育发展指数2025》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提供学术指导,爱思唯尔(Elsevier)提供数据支持,系统评估了全球40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STEM教育发展水平。该指数从“政策与资源”“教育过程”“成果与影响”三大维度构建22项细化指标,为各国优化STEM教育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同济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球STEM教育发展指数》的发布,是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关于深化国际STEM教育合作要求的具体落实。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落户上海,也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STEM教育实践的认可。



该指数基于CIPP教育评估模型,构建了覆盖国家系统、学校、教师与学生等多主体的“双核”评估框架,强调资源投入、教育实施与社会价值的有机联动,兼顾教育公平、教学质量与科研价值。

指数结果显示,全球STEM教育呈现多极化发展格局。美国以86.50分位居第一,中国以85.46分紧随其后,在“教育过程”方面表现突出,包括教师能力、PISA成绩、学科竞赛成绩及毕业生规模等优势明显。瑞士、新加坡和丹麦凭借优质基础教育和师资培养跻身前列。印度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STEM毕业生群体,但因人均经费偏低,综合排名靠后,凸显出规模与质量之间的矛盾。

报告建议:一是统筹基础资源与结构性投入,推动区域均衡与战略导向相结合;二是聚焦人才培养过程,完善教师发展机制,推广跨学科教学模式;三是加强成果转化与国际协同,拓展产学研融合路径,提升全球教育治理参与度与影响力。


全球STEM教育发展指数2025二级指标得分图


分析指出,高投入需结合精准配置和高效管理,才能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此外,产学研协同与国际合作显著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数据显示,建立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机制并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的国家,其专利转化率和高影响力论文占比均高于样本平均值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