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起,由中社科院考古所与中国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的联合考古队,持续在热水墓群开展发掘工作,为再现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历史图景提供了重要实证。2025年9月上旬,一场以“丝绸之路青海道考古”为主题的学术交流会在都兰召开,数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齐聚一堂,分享相关研究成果。
青海道:连接东西的古代交通网络
韩建华在会上介绍,丝绸之路青海道兴起于公元4世纪至7世纪初,当时吐谷浑政权控制青海地区,构建起以青海为中心,向北、东、东南、西、西南延伸的交通网络。他指出,学界对青海道的研究多以不同历史时期的交通线路为对象,如“河南道”“吐谷浑路”等,而徐苹芳则认为,青海道是以伏俟城和都兰为枢纽,有四条路线通过的交通网络。
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青海道的历史价值日益凸显。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进先表示,近年来,通过系统性调查和发掘,已发现保存完好的古道遗迹37段,以及包括城址、烽燧、墓葬、岩画在内的各类遗存442处,初步确认了伏俟城外城遗存分布范围及城内建筑布局,进一步印证了青海道“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枢纽作用。
热水墓群:揭开吐谷浑王族历史面貌
作为丝绸之路青海道沿线的重要遗址,热水墓群的考古发掘尤为引人注目。自1982年首次发现以来,该墓群已成为研究吐谷浑文化的重要窗口。2018年,血渭一号墓被盗后,联合考古队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取得重大成果。
2021年,“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韩建华表示,该墓葬是目前青藏高原上结构最完整、形制最复杂的高等级墓葬之一,出土的金银器、丝织品、皮革制品等珍贵文物,以及一枚刻有骆驼和古藏文的银质印章,为解读唐与吐蕃、吐谷浑的关系提供了关键证据。
多学科合作助力考古突破
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多学科合作成为推动成果的重要力量。2018血渭一号墓的发掘过程中,实验室考古技术被广泛应用,有效提升了文物的保护与研究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韩化蕊和郭正臣表示,通过对漆盘、铜铠甲等遗物的复原研究,不仅揭示了其材质工艺,也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
此外,树轮年代学研究也帮助厘清了青海道的兴衰时期。研究员王树芝通过分析墓葬中的木材,确定了其大致年代,并结合出土遗物,进一步证明唐代早期至中唐时期,青海道仍是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
夏尔雅玛可布遗址:史前文化的多元见证
除了热水墓群,夏尔雅玛可布遗址的发掘同样意义非凡。该遗址位于都兰县巴隆乡,是目前西北地区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史前墓葬群,共包含3000余座墓葬。考古发现表明,该遗址汇聚了来自西亚、欧亚草原、中原及南亚等地的文化因素,为研究早期高原丝路和民族融合提供了重要依据。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杜玮表示,夏尔雅玛可布遗址不仅展现了早期人类适应高原环境的能力,也反映了多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进程。
未来展望:探索更多未解之谜
随着考古工作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未解之谜正在被逐步解开。伏俟城遗址的新一轮发掘、乌兰泉沟墓地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其他相关遗址的调查,都在为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全貌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证材料。
正如王进先所言:“通过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我们已经清晰梳理出青藏高原文明发展与中华文明整体进程的内在关联。”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图景,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考古支撑。
2025 年 10 月 8 日,由澳门青年展艺协会主办,万通
目前已有187家新加坡本土企业收到法庭清盘令,这场裁员潮正以
近日,“2025年两岸青年AI大健康交流与产业协同”活动在南
2025年9月30日是柯正平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日。特作诗一
为深化粤港澳大湾区与黔东南地区非遗产业协作,推动民族文化资源
为庆祝中国与新加坡建交35周年,9月17日,中新济南未来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