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一家国家级非遗产品门店内,国家级非遗项目“堂邑葫芦”的第六代传承人郝洪燃正专注地进行铂金大漆工艺葫芦的制作。他先用底漆勾勒出纹样,再撒上漆粉,待其干燥后罩上一层漆以固定粉末,随后进行打磨和推光等工序。这一系列繁复而精细的操作,他每天都要重复多次。

大漆是从漆树中提取的天然树脂涂料,大漆葫芦在民间并不罕见,但将贵金属铂金融入传统葫芦雕刻工艺,却是业内首次尝试。对此,郝洪燃表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传承数百年的葫芦雕刻技艺走向未来。”
葫芦因与“福禄”谐音,寓意吉祥、多子多福,深受人们喜爱。拥有500多年历史的东昌葫芦雕刻,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东昌府区也因此被授予“中国葫芦雕刻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如今,“求新、求变”已成为东昌葫芦雕刻传承发展的关键词。新农人、新技术、新平台、新模式“四新”正在为这一古老技艺注入新的生机。
90后匠人莫俊玲便是其中的代表。她将传统的烙画技法升级为精细的手工墨刻技法,先用铅笔起稿,再用刻刀细致雕琢,线条流畅自然,最后根据需要使用丙烯上色。她的新作品一经推出便受到市场热捧,最贵的一件定制墨刻葫芦售价超过8000元。

在堂邑镇路庄村,像莫俊玲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带着学历返乡,以“网生代”的方式延续父辈的事业。如今,这个被称为“中华葫芦第一村”的地方呈现出新景象:在直播间里,准“00后”村民郝学坤通过自媒体向数万观众讲解福禄文化;在田间地头,1990年出生的郝洪乐摒弃了传统老品种,引入“天津嘴”新品种,年收入达到60万元。
与此同时,依托“葫芦产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于凤刚向记者展示了另一个世界。该平台汇聚众多工艺美术大师,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葫芦设计选择,并通过数字标识对每件产品进行溯源,既保护了非遗技艺,也吸引了年轻消费者的关注。该平台由海尔集团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团队打造,与葫芦物联网种植示范基地实现数据互通。
采访中记者发现,路庄村的道路出现了罕见的堵车现象,路边停满了外地牌照的私家车。河北文玩经销商蔺宁波刚刚挑选了45枚“草里金”葫芦,这种仅如花生米大小的小葫芦,精致非凡,价格可达千元,被视为优质品种。

好品种不愁卖,但培育一个新品种却需要至少3年时间。为抢占市场先机,东昌府区联合省、市专家组建葫芦种植专家团队,开展基因提纯和新品种培育,推动种植技术革新。
近年来,堂邑镇在壮大产业规模、打造特色品牌方面持续发力。数据显示,目前全镇葫芦年产值已达18亿元,是全国最大的葫芦集散地,占据全国3/4的市场份额。东昌府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邓晓珍表示:“我们将继续厚植葫芦产业发展沃土,让小葫芦长出大产业,让土特产成为金招牌,助力乡村振兴,带动群众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