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经济报——让世界了解亚洲的进展
  投资人专注
智能汽车发展以“快节奏”重构竞争力
来源: | 作者:亚洲经济报 | 发布时间 :2025-07-16 | 11 次浏览: | 分享到:
7月15日,在长春举行的2025新能源智能汽车新质发展论坛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全球汽车智能化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尽管我国在终端应用领域领先,但仍需加快技术突破与生态构建,把握“快节奏”应对挑战。


张永伟指出,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正从机械硬件向智能化、AI底座转移,跨界融合成为重构产业生态的关键动力。未来到2030年,是培育智能驾驶文化、普及低阶智能驾驶的重要窗口期,企业应明确发展目标,抢占全球先机。

目前,全球智驾竞争加剧。我国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超过50%,居全球首位;中高端车型的泊车辅助等新技术渗透率也升至20%以上,创新活力不断增强。更重要的是,这些技术正与整车深度绑定,华为、Momenta、元戎等科技企业从研发初期就与整车厂建立紧密合作,形成类似欧美日的战略联盟模式,为技术突破注入新动能。

虽然美国在智驾装车率方面不及中国,但在底层技术上具有明显优势,如特斯拉FSD系统、英伟达芯片、高通+安卓座舱方案等均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如果放慢脚步,我们的优势可能被反超。”张永伟强调,当前中国汽车行业最紧迫的任务,是巩固并扩大智能化发展优势。


他建议,从现在到2030年,要加速普及低阶辅助驾驶,培育用户习惯与产业生态,降低技术落地门槛。同时抓住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的产业化机遇,未来几年将是试点向规模化应用的转折点。

面对产业变革,张永伟提出“跳出汽车看汽车”的思路,打破传统边界,通过跨界融合重塑竞争力。他分析称,燃油车时代70%的成本来自机械部件,如今这一比例已降至不足50%,预计2030年将低于30%,而电子硬件成本将上升至70%,软件与AI权重不断提升。

消费者购车时,“成本因素”占比近60%,“智能化因素”达54%,这倒逼企业必须强化智能化与AI能力。对此,张永伟建议企业一方面加强整车厂与科技企业的合作,通过资本和技术绑定,帮助科技企业跨越“死亡谷”,实现共赢;另一方面积极链接云服务、算法算力等外部资源,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在全球化方面,张永伟认为,随着我国L2-L3级智驾装载率领先全球近20%,将带动整车与零部件产业链出海,成为继电动化“新三样”之后,中国汽车全球化发展的新引擎。此外,算力已成为智能驾驶迭代的基础支撑,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正联合多方推动建设更多算力资源,助力汽车行业智能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