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亚洲经济报》让世界了解亚洲的进展
  科技与金融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临考 务实路径成破局关键
来源:财联社 百度 图 | 作者:亚洲经济报 | 发布时间 :2025-11-04 | 7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在机器人行业摸爬滚打12年,前十年产业格局相对固化,而近几年人工智能与具身智能的爆发,让这个领域真正有了活力与希望。在ROSCon China 2025大会现场,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谭维佳接受《科创板日报》采访时感慨道。作为中国国内机器人操作系统开发者领域的顶级盛会,本届大会将具身智能推上核心议题,揭示了人形机器人产业从技术狂热走向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转折。


过去一年,人形机器人赛道迎来爆发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密集布局。大会现场,从本体设计、通用开发底座到控制芯片,覆盖全产业链的展台密集呈现,折射出资本与技术的高度聚焦。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负责人刘益彰透露,行业销量预计将从2024年的数百台跃升至2025年底的2万台,但这一增长主要依赖科研与教育机构的二次开发需求,距离大规模民用仍有“最后一公里”的鸿沟。


上游芯片企业的反馈更直观。专注于高性能微控制器的先楫半导体工作人员坦言,尽管机器人概念带动业务热度提升,但实际芯片出货量仍集中于工业机械臂等传统领域,人形机器人相关订单占比微乎其微。“机器人业务目前是战略方向,但尚未成为营收主力。”

技术割裂:从“炫技”到“实用”的鸿沟

我们能看到机器人打太极、后空翻,但能像保姆一样照顾老人、处理复杂家庭场景的几乎为零。国地中心研究员Echo直言,当前机器人产业呈现“散装化”特征——感知、运动、决策等模块技术各自为战,缺乏能整合环境理解与精准决策的“通用大脑”。这种割裂导致人形机器人在真实非结构化环境中泛化能力不足、失败率高,距离“好用”仍存差距。


产业界对此形成共识:与其追求“一步到位”的全能机器人,不如通过“沿途下蛋”策略,针对特定场景落地功能性产品。刘益彰指出,室内导览机器人已能满足基础需求,有望率先批量应用;而户外电力巡检等复杂场景中,双足人形机器人凭借爬楼梯、越障碍等能力展现独特优势。

商业化破局:成本、效率与场景的三角博弈

成本与投资回报率(ROI)成为人形机器人落地的首要挑战。此前,业界普遍认为工业领域将是首要突破口,但地瓜机器人开发者生态副总裁胡春旭现场算了一笔账:即使在24小时运行条件下,人形机器人的工业效率也仅达人工的1/3至1/4,优化后仍难以完全替代人力。“工业场景对效率和ROI极度敏感,短期内人形机器人难以满足需求。”


相比之下,消费与服务场景被视为更现实的落脚点。胡春旭预测,未来大规模应用的具身机器人可能采用“轮式底盘+双臂”设计,以适配零售、无人便利店等固定化场景。“这类环境结构明确、数据可控、人流量均衡,机器人可承担重复性服务,显著提升运营效率。”

务实路径:从结构化场景切入

在“技术可行”与“商业闭环”的平衡中,巡检、导览、物流搬运等结构化或半结构化场景成为近期突破重点。谭维佳总结道:“行业正从‘技术驱动’转向‘需求驱动’,谁能率先在特定场景中实现技术迭代与成本控制的双赢,谁就能在这场竞赛中占据先机。”随着具身智能技术的深化与场景需求的细化,人形机器人产业或将在“小步快跑”中逐步逼近终极目标——一个能真正融入人类生活、理解复杂世界的通用智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