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亚洲经济报》让世界了解亚洲的进展
  科技与金融
全球艺术市场秋拍正酣 财富转移浪潮下收藏新趋势浮现
来源:旧时鹿鹿 百度 图 | 作者:亚洲经济报 | 发布时间 :2025-11-03 | 18 次浏览: | 分享到:
全球艺术市场迎来年度拍卖盛宴,香港、伦敦、巴黎三地顶级拍卖行接连上拍重量级私人珍藏。10月30日,已故香港出版界泰斗区百龄毕生搜罗的中国历代名瓷现身香港佳士得;三天前,萨德鲁丁·阿迦汗王子与王妃的私人绘画珍藏刚在伦敦佳士得创下佳绩;11月5日,英国地产大亨曼尼·戴维森毕生收藏将登陆巴黎苏富比。这场艺术盛宴背后,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财富转移正在重塑收藏版图——据瑞银《2025全球财富报告》预测,未来25年内将有83万亿美元财富易主,其中74万亿美元通过代际传承完成转移。


女性藏家崛起:重塑艺术市场价值坐标


瑞银最新发布的《2025年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收藏调查报告》揭示,女性财富增长正深刻改变收藏生态。报告基于对全球十大艺术市场3100名高净值藏家的调研发现,中国内地女性藏家表现尤为突出:千禧世代女性平均艺术支出位居全球前列,她们不仅热衷收藏当代女性艺术家作品,更致力于重新发掘被历史遗忘的女性创作者。瑞银财富管理中国区主管吕子杰指出:"这些藏家通过建立私人博物馆、开放藏品展览等方式,让曾被边缘化的女性艺术获得新生。"



瑞银全球家族咨询负责人Eric Landolt观察到,女性藏家普遍展现三大特征:其一,对"母爱"等情感主题作品具有独特敏感度;其二,倾向将收藏与社会公益结合,如通过艺术项目支持女性权益;其三,在收藏决策中更注重跨代际文化传承。近期在久事美术馆落幕的"衔尾蛇之歌:中西女性视角下的艺术和收藏"展,集中呈现了40余位中西女性艺术家的200余件作品,其中多数来自女性藏家的长期积累,印证了这一趋势。



代际传承:在传统与创新间寻找平衡

中国特有的收藏传承图景正在形成。福布斯数据显示,中国97%的亿万富翁白手起家,瑞银报告更指出47%的内地高净值藏家未继承过艺术品,这意味着未来三十年将迎来首次大规模艺术收藏传承潮。Landolt强调,艺术传承不同于财富转移,需要兼顾情感价值与时代审美:"最理想的状态是下一代从小参与收藏决策,实现自然过渡。"他以某欧洲家族为例,该家族通过两年协商,将初代藏家的印象派收藏与下一代关注的环保理念结合,最终保留自然主题风景画,出售肖像画,并用所得资金支持数字艺术创作,实现价值观的跨代延续。


对于选择退出收藏的家族,瑞银提供"退出策略"定制服务,包括藏品估值、市场分析、拍卖规划等全链条支持。Landolt透露,近年来亚洲市场"整批重要私人收藏拍卖"数量显著增长,这既是市场成熟的标志,也为艺术品开启新生命循环提供了可能。而慈善捐赠模式则呈现混合特征——某亚洲家族近期将60%藏品捐赠博物馆,20%用于设立艺术基金,剩余20%通过拍卖筹集运营资金,形成可持续传承生态。



收藏的本质:跨越时空的价值对话

在这场财富与艺术的双重迁徙中,中国藏家展现出独特智慧。Landolt分享的某家族案例颇具启示:初代藏家钟情印象派源于对自然的热爱,下一代虽转向当代艺术,却通过支持环保项目延续了这一精神内核。最终两代人达成共识:保留自然主题经典作品,出售肖像画,并引入数字艺术创作,在家族企业空间构建"自然与艺术"的叙事展览。"这印证了收藏最本质的意义——用物质载体传递跨越代际的价值观,"Landolt总结道,"当收藏成为讲述家族故事的语言,其生命力将超越艺术形式本身。"


随着全球财富结构持续演变,艺术市场正从"消费主义"向"价值主义"转型。无论是女性藏家推动的创作视角革新,还是代际传承中价值观的重构,都预示着一个更注重精神共鸣与文化延续的新收藏时代正在到来。在这场没有终点的传承接力中,每件艺术品都在寻找新的守护者,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传奇。

*本报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