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亚洲经济报》让世界了解亚洲的进展
  科技与金融
工业机器人产量激增:制造业自动化升级催生新动能 前9月产量超去年全年
来源:财联社 百度 图 | 作者:亚洲经济报 | 发布时间 :2025-11-02 | 18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9月份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7.63万套,同比增长28.3%;1-9月累计产量达59.5万套,与汽车、电子、新能源等重点行业加速自动化改造、释放庞大市场需求密不可分,标志着中国制造业正从“规模扩张”向“智能升级”深度转型。


下游行业需求爆发,机器人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工业机器人的快速增长,本质上是制造业对效率与质量追求的必然结果。近年来,随着人口红利消退、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通过自动化改造降本增效的需求愈发迫切。在此背景下,三大核心行业成为机器人市场的“主力引擎”:


汽车制造业:作为工业机器人应用最成熟的领域,汽车行业正从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转型。以特斯拉、比亚迪等企业为代表的“黑灯工厂”模式,推动焊接、装配、喷涂等环节的机器人渗透率持续提升。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统计,2023年上半年汽车行业机器人采购量占比达38%,同比增长15%。


电子信息产业:5G、半导体、消费电子等细分领域对精密制造的要求极高,多关节机器人与协作机器人(Cobot)需求旺盛。例如,富士康、立讯精密等企业通过部署SCARA机器人(水平多关节机器人),实现手机零部件组装效率提升40%以上。


新能源产业:光伏、风电、锂电池等赛道爆发式增长,催生大量搬运、分拣、检测等场景需求。以宁德时代为例,其动力电池生产线中机器人密度已达每万名员工1200台,远超全球平均水平(约126台)。



技术突破驱动产业升级,国产机器人加速崛起


工业机器人产量的攀升,离不开核心技术的持续突破。近年来,我国在机器人“大脑”(控制系统)、“关节”(减速器)、“眼睛”(视觉传感器)等关键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控制系统:国产控制器已实现运动规划、力控等功能的自主化,部分企业(如汇川技术、埃斯顿)的产品性能接近国际一线品牌;


减速器:绿的谐波、中大力德等企业打破日本哈默纳科垄断,RV减速器国产化率从2018年的不足10%提升至2023年的35%;


协作机器人:遨博、节卡等企业推出轻量化、易部署的协作机器人,成本较传统工业机器人降低50%以上,广泛应用于3C、医疗等领域。


政策层面,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将机器人列为高端装备重点发展方向,各地通过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推动“机器换人”。例如,广东省对购置工业机器人的企业给予每台最高15%的购置补贴,浙江省提出到2025年实现规上企业自动化改造全覆盖。



市场与政策双轮驱动,未来增长空间广阔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预测,202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美元,占全球份额的45%。这一趋势的背后,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长期需求与人口结构变化的刚性约束。


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表示:“当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机器人数量)为322台,虽已超过美国(255台),但仅为韩国(1000台)的三分之一。随着‘智能制造2025’深入推进,机器人市场仍将保持年均15%以上的增速。”


从“替代人工”到“创造价值”,工业机器人正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在需求拉动、技术突破与政策护航的三重助力下,中国机器人产业有望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重要的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