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考古人员于今年在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发现一处结构清晰、保存较为完整的东汉时期越窑遗址。这一发现为研究越窑的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实证。

此次发现的窑址位于慈城镇八字村,地处长溪山脉南麓、郭塘河东岸。慈城镇曾是旧时慈溪县的老县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配合通苏嘉甬铁路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于2025年5月至7月对郭塘岙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一条长达22.5米的东汉龙窑遗址。

龙窑依山势而建,形似长龙,是古代烧制瓷器的重要设施。据郭塘岙窑址考古项目负责人王光远介绍,该龙窑由窑头、窑床和窑尾三部分组成。窑头设有较大的火膛,深约2.2米,底部保留有火门;窑床比火膛后部高出约1.2米,有助于提升窑内温度并增强抽力,有利于瓷器的均匀烧制。此外,窑头还发现了操作面、柱洞和排水沟等附属遗迹,进一步印证了中国东汉时期陶瓷手工业的发达程度。
窑床坡度较陡,前段约为24度,后段约为28度,底部铺有细砂,有助于火焰顺畅流动,提高烧制效率与成品质量。考古人员在窑床上发现了至少四次修整痕迹,表明该窑址曾长期使用。

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瓷器与窑具标本,包括罍、壶、锺、罐、盆等日用器皿。釉色以青釉和黑釉为主,纹饰则包括水波纹、菱形纹、方格纹、蝶形纹和梳篦纹等,均具有典型的东汉风格。

越窑起源于东汉,兴盛于唐宋,至南宋逐渐衰落。其早期以绍兴上虞为中心,唐代以后逐渐转移到慈溪一带。王光远表示,郭塘岙窑址正好处于越窑从早期向中期发展的关键阶段,此次考古发现为研究越窑工艺演变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也为探讨黑釉瓷的起源提供了全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