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亚洲经济报》让世界了解亚洲的进展
  全球新闻简报
中国轮胎出海东南亚 开启全球产业新变局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百度 图 | 作者:亚洲经济报 | 发布时间 :2025-11-19 | 7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全球制造业格局加速重构的当下,一条从中国延伸至东南亚的跨国产业链正蓬勃兴起,重塑着全球轮胎产业的版图。从柬埔寨、泰国、越南的广袤橡胶园,到繁忙的港口,一场以橡胶为纽带、中国轮胎企业与东南亚国家深度合作的产业变革正精彩上演。


东南亚,这片充满热带风情的土地,是全球天然橡胶的“心脏”。全球近七成的天然橡胶产自这里,泰国、印尼、越南稳居世界前三大产胶国之位,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国也在积极扩种橡胶树。橡胶,这一被誉为“绿色黄金”的产业,不仅成为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支柱,更是它们迈向工业化的重要起点。


时光回溯到十年前,欧美对中国轮胎发起“双反”调查,征收超过100%的高额关税,这无疑给中国轮胎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为了突破困境,中国企业毅然踏上“出海建厂”之路,将目光投向了东南亚。越南成为首站,随后是泰国,如今柬埔寨正崛起为新的增长极。赛轮轮胎、万力轮胎、双星轮胎等中国轮胎行业巨头纷纷在柬埔寨落地生根,这里丰富的资源、优惠的政策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吸引它们的关键因素。据柬埔寨商业部统计,2024年柬埔寨轮胎出口额达8.7亿美元,同比增长129%,这一数据直观地展现了中国轮胎企业在柬埔寨取得的辉煌成就。



在中国企业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中,橡胶产业与轮胎制造实现了完美的“产业共振”。以柬埔寨为例,其拥有40万公顷橡胶林,中国工厂的入驻为当地的乳胶找到了稳定的销售渠道,解决了胶农的后顾之忧。同时,大量本地工人进入工厂,从传统的割胶者转变为现代化的产业工人,不仅提高了收入水平,还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能。


这种合作模式对中国企业和东南亚国家来说,是典型的双赢。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东南亚成为规避关税、承接产能的重要战略布局点,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国际市场竞争力。



而对于东南亚国家来说,中国投资正推动它们完成从“卖原料”到“造产品”的产业升级。在基础设施方面,柬埔寨计划在2029年前投资10亿美元扩建西哈努克港,提升港口的吞吐能力;在能源体系方面,超过20项能源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在人才结构方面,通用轮胎工厂中本地员工占比超过90%,为当地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产业人才。


这场合作并未局限于橡胶和轮胎领域,而是不断向汽车零部件、绿色塑料、生物基橡胶等新兴领域延伸。中国资本与东南亚资源正携手打造一个更加可持续、开放的产业圈。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自东盟进口橡胶同比增长40.7%,出口轮胎等汽车零配件增长了19.8%。10月28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签署,这一重要举措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与东盟国家产供链的深度融合,为双方的合作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东南亚的橡胶正与中国制造紧密结合,共同驶向世界。从资源的源头到技术的创新,从工厂的生产到港口的运输,这是一场真正的“双向奔赴”。在全球制造业重构的浪潮中,中国轮胎出海的故事,不仅是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成功范例,更是东南亚国家实现产业升级的新篇章。未来,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将在全球产业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共同书写更加辉煌的产业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