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我国文化演出市场迎来"科技+文旅"深度融合的里程碑式突破。国家大剧院依托超高清、虚拟现实(VR)等技术,首创"本部演出+全国实时直播"的"第二现场"模式,让北京以外的观众通过本地文化场馆即可同步观赏国家级院团精品演出。

随着虚拟仿真、人工智能(AI)等技术加速渗透,全国多地涌现出一批"科技+文化"的沉浸式演出项目。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AI全场景应用、AI互动演出等创新形式成为焦点,吸引超10万人次游客体验。湖南长沙则通过"小而精"的演艺新空间,将科技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打造出场景化、沉浸式文旅项目,推动过夜游客平均停留天数增至3.49天,文旅消费链条显著延长。
政策护航技术赋能 地方实践亮点纷呈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牵头发布《智慧旅游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等政策,明确鼓励景区、博物馆等运用元宇宙、V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山东、四川等地的实践尤为突出。
山东实施"齐鲁文化基因解码工程",通过数字化手段重构儒家礼仪、鲁锦工艺等文化场景,形成文化演出新业态集群,游客赴鲁规模效应提升40%;四川整合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打造成都大熊猫基地、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等科技文旅片区,游客互动体验满意度达98%,二次消费占比突破50%。
破局短板:差异化、人才与价格平衡
尽管科技为文旅注入新活力,但行业仍面临三大挑战:部分项目技术同质化导致体验单一,难以满足多元需求;一线工作人员技术能力滞后,影响服务效能;部分智慧文旅场所门票定价偏高,制约普惠性。

以数据驱动差异化创新:利用大数据精准分析游客偏好,打造"一城一策"的特色科技文旅项目;构建复合型人才体系:联合高校、企业建立"数字文旅运营师"认证机制,重点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技术能力的从业者;动态调控消费生态:通过"基础服务+个性化体验"的组合定价模式,降低准入门槛,同时挖掘文创、餐饮等二次消费潜力,形成"体验-消费-复购"的良性循环。
未来展望:元宇宙、AIGC开启新篇章
业内预测,5G边缘计算、AI生成内容(AIGC)等技术将进一步推动文旅场景轻量化与个性化。例如,张家界已试点的元宇宙数字孪生景区,可让游客通过VR预览路线;杭州宋城等景区正探索AI动态定价系统,根据客流实时调整体验项目价格。

科技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正从"技术叠加"迈向"价值重构"。正如国家大剧院的实践所示,当文化内容与数字技术形成共振,不仅能催生叫好又叫座的新业态,更将推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