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经济报——让世界了解亚洲的进展
  投资人专注
《光华日报》社长 李兴前准拿督 《老报人如何看新媒体的挑战》
来源:独家采访 媒体转载 敬请注明出处 | 作者:澳门《捷报》记者 吕於蓉 | 发布时间 :2025-01-23 | 250 次浏览: | 分享到:
马来西亚槟城《光华日报》是由孙中山先生所创办,超过了一百一十四年的历史的老报纸。作为日报的现任社长,准拿督李兴前社长,先从坚守纸质报纸印刷的初衷谈起。纸质报纸是所有媒体载体中最能够完整的表达新闻学的价值观。在所有的新闻载体中 , 相较于电视、电台、自媒体,纸质报纸的属性是最能够在社会新闻的广度、深度、分析等方面具有更完整的表述。

各地报纸的规模和报业的发展,体现成为很典范的一个产品,没有其它可以取代报业在新闻方面的精准度,是可以让社会大部分人接受和信任的一个载体。《光华日报》能够持续到今天已经变成是文化的遗产。支撑着报社坚持将纸媒延续下去的动力,是《光华日报》不仅呈现了新闻学的价值观,更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这一代领导者的任务是必须要把一个传统,一个历史文化的象征持续保存下去。



数字媒体的产生是自媒体浪潮下一个载体的诞生,社会的各种生态也随着线上的经营方式的到来,做了很多改变。其实世界各地的报纸都已经对数字媒体到来的趋势做了一定的准备。不否认数字媒体的崛起对于传统媒体的生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好处是有助于促进传统媒体的转型,会随着时代的趋势做出反应和新的发展模式。经营一份报纸的模式也要顺应时代潮流,不随着时代的转变而做改变是会被时代所淘汰的。


李社长注意的一个方向是在转变的同时要分辨,到底传统媒体可以保留哪些优点?是不是要全面的全盘接受新形式而把传统的媒体模式丢掉?回到传统媒体价值报纸在社会层面的可信度,在公信力的建立,在新闻报道的深度、广度,分析这些方面比任何数字媒体更全面、更完整,这就是我们的优点。那么数字媒体的优点在哪里?它是快捷,多变相较于传统媒体要等待印刷之后的出版才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数字媒体完全不需要等待,可以迅速就把信息发布出去。这项便利的优点也突显了缺点,因为很多消息没有经过过滤、落实,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数字报告,难免造成读者在接收到不同版本时的混乱。这导致了它不可以也不能取代传统媒体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在可信度方面还是不能够让大家信服。


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互补


谈到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的优劣势,李社长提到他在旅行中观察到的一个小插曲,每天早上在酒店的餐厅吃早餐时,会看到居住在酒店的客人们,一边吃一边在阅读报纸。通常酒店会提供很多当地重要的报纸甚至是国外的金融时报。透过这一点可以了解到,其实纸质报纸还是大家可以接受的媒体形式。在现今的社会来看,有看报纸的习惯的人也不是一般的老百姓,可能是在社会上比较具有一种社会地位或者他是某一种决策人的一种读者。显而易见,报纸是有其存在的价值的。


具有挑战性的一点是当以市场导向为重时,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之间在互补的基础上,该如何调配与合作方和内部员工之间的配合?李社长的观点是这样的,现在的数字媒体是比传统媒体更加重视市场的导向,因为他们是完全自主生存的。自媒体可能就完全可以迎合市场的需求,顾客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样的报道来全面的配合。往往在这个时候要好好的冷静的思考,数字媒体到底是不是要运作成完全的迎合市场导向的经营方式。


传统媒体有时候虽然也是一个市场导向的报纸,但严格上用新闻学去分析,新闻方面是要保持相当的独立性,毕竟新闻的特质和客观性是要讲究的。目前也有把数字媒体做成新闻媒体很好的,大部分背后是有主流媒体在侧,有一个核心的媒体,像纽约时报。特别是像《光华日报》的自媒体肯定会在新闻价值方面比一般完全没有新闻背景的自媒体更加具有权益性和更为严谨。


积极拓展跨国跨界的合作业务


针对新闻的严谨性和独立性这一话题,李社长分享了《光华日报》对于新闻筛选细节上的制定标准。一个国家有立法权,有司法权,有行政权,媒体通常被称为是第四权媒体是一个独立的机构,任务主要是监督政府的行政,国家的立法司法。


报纸要有责任感,所有对社会造成不平等的东西要有报道,这是一个很崇高的理想。政府没有规定什么可以报道或者不可报道,作为负责任的媒体,《光华日报》一直在筛选新闻上锁定下来的一个新闻政策是先替自己设制一个不可逾越的红线。所谓的新闻自由恰恰是不能够滥用新闻自由,不能变成是去吹捧别人而造就自己的利益,新闻自由必须是要有一种责任感。至少报道方向不能够造成因为一个敏感性报道造成了社会的动乱,人民的不安,这种新闻必须要避免。




《光华日报》积极与东南亚各国间有跨国跨界的合作业务,比方说跟澳门《捷报》,澳门餐饮界之间的活动合作,李社长认为在拓展业务时对合作伙伴的选择最重要的是大家的诚意,因为谈合作是很容易,关键要看执行力和效率,落实和完成才算是合作的有意义。在合作过程中,比较重视的是团队的协同。个体是不能够单打独斗的,一个新闻的完成必须要靠大家。报社内也有一种正常渠道,组织上有一个机制让大家畅所欲言的发挥意见。领导者要很开通开明愿意接受大家的意见。


不同地方文化差异各有异彩


李社长介绍到《光华日报》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三届春晚,促进了文化,艺术和经济之间的一个结合。在推进槟城的旅游业尤其是对接其他国家,借由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的春晚来看,中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三个国家间文化的差异还是有的。华人华侨分布数量相当大,前提是大家做的是同样一件事情,那到底怎么样发扬优良的中华文化跟新年的习俗这一点,大家初衷都是一样的,在表达上就各有千秋了。因为在原本的传统文化背后,巧妙地融入了当地的色彩,当一个春晚的节目在中国呈现,和在新加坡呈现,在马来西亚呈现,肯定要加进本地文化的色彩。从而会形成当地地方特色。绝对不要表现的完全雷同,因为中华文化的特点,是能够吸纳和融合各家之长的文化,最终的变成自己的文化部分。



光华日报》的春晚不完全跟中国或者跟新加坡一样,其实不必顾虑,大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这反而是一个优点,是一个吸引力。举个例子,假如游客到每一个国家旅行时看到的都是一模一样的,那有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就是要有差异才是美,每一个新的地方特有的色彩,特有的文化,特有的语言,才值得大家去探索。在表达上带来的差异,带来新鲜和刺激,当语言没有办法直接沟通的时候,眼睛看到的、听到的、吃到的、闻到的气味,会让我们更加敏锐的调动身体机能去分辨。



媒体行业是最好训练人生的舞台


作为资深的媒体人,李社长回忆起在最初他自己投入到新闻工作的的感受,真的是凭着一种对新闻事业的热爱进入媒体行业,不是简单的工作,而是让人愿意奉献的,生活上的一种寄托,是精神层面的感知。新闻行业真的是有其特别的地方,大家都很严谨的去对待报道出来的每一条新闻。在社会上,对于媒体人的信任是很高的,不管来自大报,小报,或者是自媒体,大家一听到是媒体人,是一位新闻记者,大家的敬重之心就很自然的油然而生了。


社会对媒体工作者的认同感也高,假如说把它当做一个工具来认识朋友交朋友,确实是很好的人际关系沟通的一个平台。只要运用到正道上面,能够很容易得到朋友的信任,访问他,交出你的作品,他深感认同,他觉得报道写的很好,这是一个沟通非常有效非常强的途径。李社长笑着说,我朋友遍天下,就是因为每天做媒体工作的关系才产生了这份魅力。从而形成了建立社会良好人脉的一个途径。眼下的年轻人要进入社会之前,到报社到传统媒体是很好的个人锻炼场所,无论以后是要做传统媒体还是做自媒体都是最好训练人生的一个舞台。



业务与时俱进多元化发展


疫情后各种复苏的活动,不断的拓展业务,重新破冰,旅游景区都是人山人海。李社长的看法是第一,《光华日报》是很活跃的一份报纸,除了报道新闻,也投入了很多时间、资源、物力能力举办各类活动,特别是跟社会有关的活动,接下来也会尽快的恢复活动。第二点,社会的商业形态跟人的心态都有改变,要多注意在改变当中,报业能够做些什么,创造一些新的形态的活动来配合大家的兴趣,了解社会和时代的变迁。


在多元化发展的当下,除了李会长擅长的媒体领域,还比较关注是时代的改变,做媒体的应该怎么样切入时代的潮流而不被淘汰。媒体是社会的发言人,是一个社会的发源,不能脱离社会,必须要很贴近社会,了解社会的趋势。甚至有时候要走在时代的前面,作为一个领航者媒体必须要抢占先机,要比别人走快一些,大家才会信服你去领导舆论,不然怎么去引领社会。所以必须要看得更远一些,要看到人家看不到的层面,从这个时代的改变里找到机会。


                          澳门《捷报》社长关健生带领《亚洲经济报》团队到马来西亚槟城拜访《光华日报》团队


访谈最后,作为经营百年历史报业的领军人物,李社长对成功这个概念的个人看法是,应该是没有一个时间或者是一个空间可以定下来的。无论人家认为你多么成功,你还是要不断的往前走,不断的努力,千万不要把自己定下来我已经是成功人士了,那其实是会阻碍持续进步的,当无法再进步可能就开始走下坡。而且真正成功不是自己说了算,是别人说了算的。需要保持有进步的空间,成功不要变成是一个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