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末中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3433亿美元,较9月末增长47亿美元,增幅为0.14%,外储规模连续三个月保持在3.3万亿美元以上,创下自2015年11月以来的新高。
据世界黄金协会分析,在全球去美元化趋势下,各国央行持续购入黄金,尽管部分新兴市场国家或已接近其阶段性购金目标,近期购金步伐有所放缓。10月以来,受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及市场情绪波动影响,贵金属价格经历剧烈波动后趋于稳定。

月初,受美国政府停摆、日本及法国政局动荡等因素提振,市场避险需求激增,推动金价首次突破4000美元/盎司大关,并一度触及4381美元/盎司的高点。随后,随着美国区域银行风险缓解及中美贸易局势缓和,避险情绪降温,金价迅速回调,最低跌至3900美元/盎司下方。然而,随着美联储降息预期及缩表即将结束的消息传出,流动性压力缓解,贵金属价格逐步企稳。
浙商银行贵金属交易部报告指出,尽管黄金储备单月增量有所放缓,但在国际金价高位运行下,央行仍保持净买入态势,体现了官方在外汇储备多元化及长期风险对冲方面的坚定战略。当前人民币汇率趋稳,外汇储备结构调整持续推进,黄金在整体储备中的比重不断提升,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战略性储备资产的地位,对全球官方部门购金趋势产生示范效应,为黄金价格提供了中长期支撑。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央行在国际金价屡创新高时持续小幅增持黄金,释放了优化国际储备结构的明确信号。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新变化使得国际金价易涨难跌,降低了从成本控制角度暂停增持的必要性,同时提升了优化国际储备结构的需求。

外汇管理局表示,10月,受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预期、宏观经济数据等因素影响,美元指数上涨,全球金融资产价格总体上升。汇率折算和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推动当月外汇储备规模上升。中国经济基础稳固、优势突出、韧性强劲、潜力巨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有利于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基本稳定。
王青分析指出,10月末中国外储规模变化不大,主要得益于美元指数上行与全球金融资产价格上涨的对冲效应。受美联储降息路径变化及市场对日元加息预期疑虑等因素影响,10月美元指数上涨1.9%,导致中国外汇储备中非美元资产贬值。然而,全球主要股指大幅上涨及美债收益率走低带动了中国外储投资的金融资产估值增加,两者形成的估值效应相互抵消,使得外储规模变化有限。
考虑到当前外储规模已处于较高水平,且央行增持黄金规模有限,王青认为,近期央行可能会实施一定规模的外汇净卖出操作,以将外储规模控制在适度区间内。
*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