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经济报——让世界了解亚洲的进展
  投资人专注
贵州松桃 村晚 西部热土上的文化盛宴
来源:新华社 百度 图 | 作者:亚洲经济报 | 发布时间 :2025-08-30 | 24 次浏览: | 分享到:
松桃,这片地处武陵山区的土地,苗族人口占总人口近一半,拥有近200项各级非遗项目,宛如一座文化宝库。而如今,“村晚”正成为当地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全新载体,更凝聚着一群青年扎根西部、奉献青春的热忱。



村晚 开演家门口的文化狂欢


松桃九龙湖文化广场热闹非凡,一场精彩的“村晚”正在这里激情上演。自今年3月起,每周六晚,松桃九龙湖文化广场的“村晚”都会准时与大家见面。这里没有专业的演员,村民们就是舞台上的主角;没有华丽的排场,家门口的文化、田间地头的故事,就是最生动的剧本。当地群众翘首以盼,游客们也连声叫好,“家门口的演出”就这样火了起来。


张静来自松桃县蓼皋街道樟桂村,曾经是县民族歌舞团的舞蹈演员,如今担任县文化馆副馆长。“村晚”启动后,她承担起了基层节目编排辅导与赛事统筹的重任。从台前到幕后,她经历了角色的转变,也体会到了其中的酸甜苦辣。“疲惫与焦虑肯定是常有的,但更多的是收获与感动。看到村民们齐心协力,展示我们的文化,我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这份成长让我的职业生涯更加充实。


青春助力,为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松桃“村晚”由村民自编自导,县文化馆积极给予指导。赛事设置了村村PK赛、小组冠军赛、年度总决赛等多个环节,每次赛事还包含“村官说村”“村货出村”“一村一特”“我爱我村”等丰富内容,既展示了民族文化的魅力,又推广了当地的农特产品。



沙坝河乡的村民们在“村晚”舞台上走秀,展现着别样的风采。“90后”苗族姑娘龙玲2016年从贵州师范学院舞蹈专业毕业后,通过人才引进回到了家乡松桃县文化馆工作。她带着专业知识和青春视角,为当地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回到家乡,跟着前辈们学经验,我成长得很快。‘村晚’这样的平台让年轻人能够直接挑大梁。我觉得西部有太多等待发掘的机会,正好可以让我把专业和家乡的发展结合在一起。”龙玲满怀激情地说道。


延续脉络,挖掘地方文化宝藏


松桃县的文化活动有着深厚的底蕴,早在2000年,就举办过“村晚”,为当地群众文化活动埋下了种子。如今,在松桃县委宣传部、县文化馆等部门的引领下,当地延续文化传承脉络,深入挖掘地方文化,鼓励村民创作反映时代新貌、融合地方元素、表达真实情感的原创作品。


松桃县盘石镇响水洞村是一个苗族村寨,村民们决定将苗族迁徙记忆搬上“村晚”舞台。从3岁孩童到耄耋老人,90多位村民参演了“苗族迁徙之盘石巨变”情景剧,生动演绎了苗族先民的迁徙历程与如今安居乐业的故事。首次排练时,参演村民和围观群众都被深深打动,热泪盈眶。


90后姑娘龙绯,2016年毕业于铜仁职业技术大学(原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22年从县城来到响水洞村担任村委会副主任。“村晚”期间,她负责召集村民排练。从最初与村民沟通不畅,到如今能够妥善解决各种大小事,她的管理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更让她动容的是“村晚”所凝聚的力量:“在群里招呼一声,村民们就会准时来排练。平时有摩擦的村民,在排练时聊几句就解开了矛盾,大家一心想把活动办好。”


热度攀升,文旅融合促发展


今年入夏以来,盘石镇借助“村晚”的热度,将“村晚”演出引进到黔东草海景区,吸引了周边群众以及来自湖南、重庆等地的游客。目前,景区游客增量居全市第二,“村晚”成为了推动当地旅游发展的强大动力。


数字化让“村晚”的影响力传播得更远。截至目前,松桃“村晚”已直播近30场,单场最高观看人次达185万,“松桃村晚”视频播放量达5.2亿次。“村晚”还实现了从“送文化”到“创文化”的转变。



过去,多是专业演出队伍策划编排好节目,再到基层演出,村民作为观众被动接收文化服务;如今,从节目主题构思、内容编排,到最终的舞台表演,均由村民自己完成。已有近4000位村民登台表演,170余项非遗得以展示。依托“村晚”带来的文旅热度,当地旅游消费等增加综合收入1200万元,同时解决了上千人就业。


如今,松桃人茶余饭后总爱聊起“村晚”。8月30日晚,“村晚”将迎来村村PK赛决赛,不少村寨已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第二轮活动。张静坚定地说:“作为基层文艺工作者,我们会像‘考古’一样深入挖掘文化,让‘村晚’这颗文化明珠在松桃大地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