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经济报——让世界了解亚洲的进展
  科技与金融
两场盛会见证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化 产业化之路挑战与机遇并存
来源:新华网 百度 图 | 作者:亚洲经济报 | 发布时间 :2025-08-30 | 24 次浏览: | 分享到:
这个月,北京成为全球机器人领域的焦点,接连举办两场世界级机器人盛会,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勾勒出一幅充满希望与挑战的画卷。


盛会聚焦:人形机器人各展风采


8月8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盛大召开,吸引了国内外200余家机器人企业踊跃参会,期间百余款新品惊艳发布,展示了机器人行业的最新成果与创新活力。仅仅6天后的8月14日,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盛大启幕,这场别开生面的赛事吸引了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280支队伍参与,从会场到赛场,人形机器人大显身手,成为众人瞩目的明星。


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国家速滑馆的赛场迎来了500余名钢铁“健将”。跑步、跳舞、翻跟头、穿越障碍,它们各展绝技,让人目不暇接。在最后一个比赛日的5V5足球赛中,“清华火神队”凭借自主研发的算法和策略,以1∶0的比分击败德国队夺冠,成为赛场上的焦点。



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副总裁董浩介绍,足球项目共有海内外48支队伍参赛,使用的全部是加速进化的机器人。这些机器人皮实耐摔、开发者友好,参赛队可以在其框架基础上进行决策程序的开发,这也体现了机器人平台的开放性与可拓展性。


宇树科技的G1机器人和H1机器人也在赛场上大放异彩。在100米障碍赛和1500米比赛中,它们分别以33.71秒和394.40秒的成绩夺冠。尽管与人类专业选手相比,机器人的成绩还有一定差距,但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充满信心地表示:“用不了多久,机器人一定会比人类跑得快。”


跨越关键:技术多点突破待产业化


人形机器人何时能真正“跑”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具身机器人中心研究员贾宝雄认为,目前人形机器人在跑步、跳舞等特定任务中,极限状态下的运动能力已达到较高水平。但要真正进入日常生活,还需在多个方面取得突破。在通用场景中,机器人的自主性、运动与操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以及与人交互时的安全性,都需要进一步提升。


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指出,全球范围内,人形机器人技术呈现出多点突破与协同跃升的态势。硬件物理性能持续突破,人工智能实现了决策能力的代际跃升,数据集与虚拟仿真等支撑技术也不断夯实。当前,人形机器人正处于从实验室技术突破向产业化应用跨越的关键阶段,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智能瓶颈:“大脑”开发成核心挑战


人形机器人的研究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如今其“爆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关注,不仅在于其运动能力,更在于其智能程度。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获得自由体操比赛冠军的“松延动力小顽童”,其赛场上的空翻动作令人惊艳。松延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姜哲源表示,我国人形机器人在硬件和运动能力方面已位居全球前列,但在“大脑”开发上,全球范围内的突破还不多。



在比赛中,我们也看到一些机器人存在跑步偏离跑道、拳击比赛中找不到对手等问题。部分原因在于很多机器人选手是由人遥控的,人的操作熟练程度以及周围电磁环境对遥控信号的干扰等因素,都会影响机器人的表现。


为了鼓励智能化,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规则制定上进行了精心设计。获得100米“飞人大战”冠军的天工Ultra机器人,实际上并非第一个冲线,但由于它是全场唯一采用全自主导航系统、全程无人遥控的机器人,根据比赛规则,其用时被乘以0.8的系数,最终名次最高。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介绍,依托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机器人能够在工业生产、商业服务、物流、特种作业、家庭服务等场景完成任务,实现一脑多机、一脑多能。然而,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是一个渐进突破的过程,不断提升智能水平,才能更好地服务人类。王兴兴也认为,现有硬件虽需持续优化,但已具备基础可用性,当下真正的瓶颈在于具身智能还未完全成熟,这是制约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关键。


应用前站:多场景探索与难题待解


人形机器人的类人外形使其能够代替人完成各种工作。与通常的运动会不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不同应用场景中专门设置了比赛项目,如物料搬运、药品分拣、酒店服务等。这些场景被认为是人形机器人最有可能实现大规模应用的领域,也是其进入大众日常生活的“前站”。


贾宝雄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已能在表演、娱乐等场景中为人们提供情绪价值,结合轮式等形态,也能承担仓库、超市、药店等场所的分拣和搬运工作,减轻人力负担。但要让人形机器人真正走进大众生活,除了技术层面的突破,还面临伦理、成本等问题。



价格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卡。熊友军举例说,目前具身智能大模型的训练需要大量机器人的运行轨迹数据,而高质量数据不仅稀缺,且成本高昂,这成为制约具身大模型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提高了人形机器人的训练成本。


此外,伦理问题也备受关注。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后如何保证我们的隐私”“我们应该如何与机器人共处”等问题成为热议焦点。攻克技术难题需要耐心,而面对伦理问题,更需要保持敬畏之心。


未来可期:市场规模增长潜力巨大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2021年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71%。中国电子学会预测,到2030年,我国的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8700亿元。人形机器人还在加速进化中,我们满怀期待,憧憬着它们“跑”进千家万户、融入日常生活的那一天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