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经济报——让世界了解亚洲的进展
  全球新闻简报
我国在可燃冰领域 实现重要突破
来源:财联社 百度 图 | 作者:亚洲经济报 | 发布时间 :2025-08-21 | 16 次浏览: | 分享到:
海南大学海洋清洁能源创新团队在甲烷催化转化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标志着我国在清洁能源技术领域实现了重大跨越。以下从技术突破、应用价值及战略意义三个维度进行深度解析。


仅需70℃低温即可完成反应,相较于传统高温(通常需300℃以上)工艺,能耗降低70%以上,且避免了高温可能引发的设备腐蚀和安全隐患,显著提升了生产安全性和经济性。


团队可能通过纳米结构设计或单原子催化剂技术,精准调控反应路径,使甲烷分子在催化剂表面高效吸附并定向转化为甲醇。这一机制突破了传统催化理论中甲烷活化难的瓶颈。


我国南海蕴含全球最大的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资源,但传统开采需将固态水合物转化为气态甲烷后运输,成本高昂且存在泄漏风险。该技术可实现海上平台就地转化,将甲烷直接转化为液态甲醇,大幅降低运输成本,并减少碳排放。


甲醇作为液体燃料,可直接用于船舶、汽车动力或作为化工原料,替代传统汽油、柴油。以海南为例,若实现本地转化,每年可减少数千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助力“双碳”目标。


低温、高选择性的特性使该技术适合模块化、小型化装置部署,可应用于偏远气田、分布式能源系统,甚至结合可再生能源(如海上风电)实现绿色甲醇生产,形成“开采-转化-利用”闭环。


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40%,南海可燃冰的规模化开发将显著提升能源自给能力。该技术为南海资源开发提供了核心装备国产化方案,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表明我国在甲烷催化领域已跻身国际第一梯队。该技术若实现工业化,将重塑全球甲烷利用格局,推动我国从“能源消费大国”向“技术输出大国”转型。


每转化1吨甲烷可减少约3吨二氧化碳排放(按燃烧计算),同时甲醇附加值是甲烷的5倍以上。该技术有望催生千亿级产业集群,带动海南自贸港清洁能源产业链发展。


尽管实验室成果显著,但规模化应用仍需解决催化剂寿命、反应器设计、原料气净化等工程问题。团队下一步需通过中试放大验证技术稳定性,并联合企业开发低成本催化剂制备工艺。若成功商业化,该技术将不仅改写我国能源版图,更可能引领全球甲烷高效利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