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经济报——让世界了解亚洲的进展
  全球新闻简报
​十四五期间体育产业年均增速超10% 苏超 村超 引领新热潮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百度 图 | 作者:亚洲经济报 | 发布时间 :2025-08-20 | 7 次浏览: | 分享到:
数据显示,体育产业总规模近五年年均增速超过10%,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跟着赛事去旅行”等创新模式不断涌现,“苏超”“村超”等群众赛事火爆出圈,为体育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体育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地方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司长杨雪鸫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十四五”期间,体育产业增加值以年均11.6%的速度增长,2023年占GDP的比重达到1.15%,向成为支柱性产业的目标更进一步。冰雪产业规模从2020年的381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9700亿元,年均增速高达26.3%,实现了“冷资源”到“热经济”的转变。

此外,40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在2020至2023年间,居民体育消费总额增长超过千亿元,体育消费潜力持续释放。继贵州“村超”之后,今年夏天的“苏超”赛事再次成为热议焦点,发布会上多次被提及。

体育赛事带动消费,辐射效应显著

杨雪鸫介绍,今年上半年,河北、浙江、福建等7地共监测了511场重点赛事活动,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过160亿元,场均消费超过3000万元,在扩大内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她强调,要贯通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不断丰富大型体育赛事、职业赛事、群众赛事活动供给,构建更加完善的体育赛事体系。



大型综合性赛事的带动效应尤为显著。例如,杭州亚运会举办期间,周边地区消费增长最高达40%以上。职业赛事市场价格逐步提升,CBA、WTT、F1等热门赛事门票销售火爆。去年中国网球公开赛门票收入超过8000万元,CBA 24~25赛季季后赛场均视频播放量超过1500万。

群众赛事活动也在不断拓展创新。“村超”“浙BA”等一批群众身边的赛事活动火爆出圈,其中“苏超”单场上座人数超过6万人,带动江苏全域多场景消费达380亿元。

体育服务业占比提升,制造业转型升级

过去,中国体育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如鞋服类传统制造业,体育服务业占比相对较低。然而,“十四五”期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生活方式的转型,体育服务业快速增长。杨雪鸫透露,体育服务业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从2020年的68.7%提升至2023年的72.7%。

与此同时,体育制造业也在转型升级,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不断提升。2024年底,体育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46家,比2022年底翻了一番多。先进材料和技术加速在体育领域的应用,碳纤维自行车、智能健身器材等高新技术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国产替代推动体育消费升级

以自行车行业为例,过去中高端公路自行车多采用国外品牌零部件,价格较高。近年来,国产零配件技术水平的提升显著降低了消费者门槛。例如,连云港神鹰碳纤维自行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毕然表示,国产碳纤维的研发使成本大幅下降,从过去的每公斤3000元降至不到200元。



深圳一家自行车制造企业的销售负责人也表示,目前公司自行车零配件的国产率已达到80%左右。其畅销款自行车价格为3999元,采用国产蓝图变速套件和国外禧玛诺产品的混搭配置,适合大多数普通消费者。

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前景广阔

发布会结束后,高志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苏超”“浙BA”等赛事是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有效融合的产物,是“三大球”运动广泛发展的新事物,国家体育总局将积极支持。

整体来看,“十四五”期间,体育产业不仅在规模上实现了快速增长,更在结构上实现了优化升级。体育服务业占比提升,体育制造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国产替代增强了竞争力。未来,体育产业将继续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推动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国民经济增长和地方经济转型注入更多动力。